关于四川省65家医疗卫生机构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之状况的分析*
2015-07-26汪春梅马俊万华麒阳静
汪春梅 马俊 万华麒 阳静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近两年的新型流感病毒疫情和近期西非埃博拉疫情和广东的登革热疫情,都警示公共卫生问题已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全世界所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1]如何适应我国新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预防医学人才,已成为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2]本文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冀望能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预防医学人才,推进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良好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对参加泸州某医学类高校2013届双选会欲招聘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68家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要求的信息,并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一)用人单位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5份,回收率达95.6%;被调查对象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 “疾控”)和医院两类机构组成,分别占63.1%、36.9%;从单位层次属性来看,被调查对象中地市级占20.0%,县级占58.5%,乡镇和社区占21.5%。因此,本次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详见表1。
表1 65家医疗卫生单位层次属性分布
(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由表2可见,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最高,其次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再次是英语知识(χ2=36.85,P<0.05)。
表2 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三)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表3 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生综合能力要求
由表3可见,除科研能力外,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技能、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并认为其“重要”的单位均达到 70%以上(χ2=47.89,P<0.05)。
(四)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
由表4可见,除仪表与礼仪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等五项基本职业素养均有较高要求(χ2=29.28,P<0.05)。
表4 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
(五)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予以优先招聘的各因素权重
表5 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优先招聘条件
由表5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先关注的是资格证书、成绩优异、专业对口、良好外表,其次是工作经验和学生干部经历;而对第二学位和发表论文的关注程度较低,优先率仅为9.2%和6.2%(χ2=43.98,P<0.05)。虽然用人单位对各项条件的关注程度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用人单位并不特别侧重于某一条件,优先率均低于50%。
三、讨论
(一)基层医疗机构对预防医学本科生能力之需求的情况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出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
目前,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更偏向于那些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便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3]根据原卫生部印发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与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位列疾控7大职责前3位,[4]这充分说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出色完成疾控工作的基础。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认为专业知识“重要”的单位占83.1%,其重要程度远高于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专业技能在综合能力中排名第二,重要率为87.8%,其重要程度仅次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省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
2.全面事务处理能力是出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能力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日常问题,才能见微知著,做好防控工作;[5]只有具备良好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这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等全面处理事务的能力则是“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出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能力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这些核心能力,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众所周知,“公共卫生”领域工作面对的工作对象多为数量众多的群体、措施覆盖面往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区、集体单位),针对每一项工作(或防治措施),从最初的调查取证、方案的形成到最后的实施,常常需要与不同单位和机构、人群的接触、协调等,[6]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全面而独立的事务处理能力。另外,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除科研能力以外,用人单位对其它各项综合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最重要的便是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相对于高层次单位人员而言,其涉及的科研工作较少,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预防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3.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出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保障。
基层单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服务对象分布在社会各个层次、具有不同的特性,为此,疾控人员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支撑,在日常工作中才能以精湛的技术服务于人,以高尚的人格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精神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7]
(二)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招聘的条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转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逐步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同时在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下,用人单位很难在短暂的面试中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因此许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会拟定一些条件用于人才粗筛。我们将65家被调查单位的初筛条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虽然用人单位对各项优先招聘的条件的态度有所区别,但是每一项的优先率均低于50%,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衡量和考察,不会因为某一条件而直接决定录用。当毕业生同时兼具多项条件时,获得单位认同录用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其二,医疗卫生机构岗位大多专业性较强,因此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具有相关执业资格、成绩优秀、专业对口的学生。
其三,第二学位和发表论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中的优势并不明显。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投入大量的精力于学生第二学位的培养,很多学生为了毕业时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抱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盲目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第二学位的攻读中,这实际是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相较于资格证书、成绩优异等条件而言,用人单位对第二学位的关注度较低,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好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如公共卫生职业医师、健康管理师、公共卫生营养师等),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三)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1.调整专业定位,培养符合基层需求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地市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总体呈现出省部级单位基本饱和,地市级单位逐渐趋近饱和,县级以下单位缺口相对大的状况,被调查对象中的80%来自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信息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定位,面向基层,培养符合基层需求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
2.加强专业建设,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根据专业定位,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而不断进行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修改教学大纲,强化如传染病诊断与预防、职业病防治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和质控等专业技能的培养。
(2)及时更新专业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的实际。可增设一组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特色课程,如:现场流行病学、职业中毒与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应对相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以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3)紧追学科发展前沿,保持实验内容、实验技术与最新国家标准接轨,与时俱进。如PCR技术已是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我们可在新编《卫生微生物实习指导》中增加“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的设计性实验,学生需从“致病菌快速检测”和“致病菌传统培养鉴定”两个方面进行实验,使学生了解这两种方法在致病菌检测中的优劣。
(4)注重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模拟现场应急演练。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侦、检、消、防、治”五个关键环节,开展如重要传染病的侦检与防治,职业、环境、食物中毒剂的侦检与防治,电离辐射侦检与损伤防治等方面应急技术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现场处置能力。[10]
(5)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课程,着重围绕卫生学评价、卫生监督实务、卫生法律文书的书写三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卫生法律教育,使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重点专业领域的监督,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追究,为毕业后从事卫生监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全方位、多途径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绝不等于否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应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这些能力。[11]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在规范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快速适应检验工作的能力。
(2)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疾控机构或医院实习,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尽早了解工作流程。
(3)加强现场实习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现场工作能力。通过现场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现场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4)加强毕业论文指导、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其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全面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4.大力夯实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全面的工作能力,也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应结合医科院校实际,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医学生人文品格,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1)以课堂教学主渠道为抓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与医学交叉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执法等课程,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医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和卫生法知识相结合,端正学生职业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如管理学原理、文学欣赏、大学美育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通过开设新生适应性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多途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早期接触社会的同时,促进学生医学职业精神从知到行的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拓展学生人文素质。
[1]黄沛力,孙志伟,王晖.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1073-1074.
[2]王英.充分利用卫生防病一线资源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5(1):32.
[3][8][11]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4][5]王璨.4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3):91-93.
[6]倪进东,熊咏珍,唐焕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J].中国医药导报,2012,17(9):5-6.
[7][12]常海波,赵海燕.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14-15.
[9][10]余日安,杨 翌,姚振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探索 [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13:738-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