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推进杭摊艺术发展的关键在创新

2015-07-26冯小娟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期
关键词:曲艺西湖创作

冯小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

浅论推进杭摊艺术发展的关键在创新

冯小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

我接触曲艺表演从接触杭摊开始,而杭摊表演在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却是从余杭区文化馆创作的杭摊《西湖春秋》开始。从不知杭摊是怎么样的一种表演艺术,到先后创作的两个杭摊曲目都获得全国群星奖,这其中体现了我们对杭摊艺术追求的执着,这种执着让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挖掘和发展着杭摊艺术,让观众对杭摊的了解也一步一步加深,同时也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让杭摊艺术变成真正走近老百姓的“活的非遗”。前后创作的两个作品《西湖春秋》和《青凤收徒》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比赛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们把专家和观众的意见、评论总结起来,说的最多的就是继承和创新问题,而这两者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是鱼和水相依相存的辩证关系,鱼没了水,就没了生命,而水要是没了鱼,就没了生气。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两个杭摊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

一、对杭摊表演的初次探索——创新推动继承

杭州摊簧是保持曲艺形式最持久的摊簧之一,在其他各种摊簧先后演变成戏曲之后,杭州摊簧仍以曲艺形式演出。杭摊绝迹几十年,几乎没有留下可参考的音像资料,而仅存的几位杭摊老艺人大多年岁已高,无法再演或再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恢复”,无从照搬,无从参考。前摊风格的《西湖春秋》以其婉转清亮的唱腔,优美雅致的风格,江南独有的韵味,在舞台上把西湖山水的春夏秋冬演绎的淋漓尽致,使在场的观众深深陶醉在西湖的柔美中。可以说,观众在欣赏演员精彩表演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前摊的风格。虽然这是一个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老曲种,但所有看过《西湖春秋》的人都不觉得它古老,甚至觉得现代气息浓郁,这和《西湖春秋》所展示的“新”有关。《西湖春秋》的创作打破了杭摊一直以坐唱为表现手法的形式,而是以边唱边舞全新编排,使原来相对静态的表演形式变得流动、丰富。在音乐设计上曲调新颖,抑扬顿挫,音乐制作则采用MIDI为陪衬,再加入民族乐器的手法,使音乐风格显得既现代而又不失古典的感觉。再加上别致的服装设计和舞台灯光效果的配合,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原来杭摊是这么美的一种艺术。杭摊演唱向来给人感觉糯、委婉、细腻,而《西湖春秋》除了做到这些,还把美做到了极致,因此一搬上舞台就十分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这些是杭摊在绝迹多年后首次亮相舞台获得成功的重要元素,在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中一举获得“群星奖“创作奖。

《西湖春秋》不仅让众多观众了解了杭摊,并让杭摊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杭摊的传承、发展跨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作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杭摊,《西湖春秋》的创新多于继承,因为无模式可循,使创作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各方面都超越了我们所得知的杭摊原有的面貌,与其说《西湖春秋》是对杭摊的一种创新,还不如说是成功推出了一种弘扬杭摊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创新吸引了观众,创新推动了继承,创新发展了杭摊。

二、对杭摊表演的再次提升——继承提升创新

如果说《西湖春秋》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我们用最大发挥空间创造的新杭摊,那么之后的《青凤收徒》就可以说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回归。后摊风格的《青凤收徒》以通俗易懂、滑稽风趣的特点,讲述了西瓜种植能手青凤不计前嫌,收曾经破坏过自己的瓜地,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和伤害的“偷瓜贼”阿旺为徒,带领他勤劳致富的故事。专家和评委一致认为,该作品紧贴新农村建设,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生动,是一部好作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运用后摊表现手法恰如其分,真正发挥出摊簧的独特韵味。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传统的乐队伴奏,并且乐队也作为台上表演的一部分,还参与伴唱,与演员相互呼应,整个表演真正体现出了“说”和“唱”的曲艺特色,这样的表现形式很“曲艺”,很传统,让喜爱曲艺的观众特别有亲切感,加上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开心欣赏的同时又发人深思。因此一经上演就受到广泛关注,在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比赛中一举获得群星奖,且名列前茅。

从表现形式上看,《青凤收徒》不象《西湖春秋》那样处处都体现出“新”,而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回归到了传统的表现方式上,但这种“回归”又不仅仅是单一的继承,这种“回归”其实是一种创新依托下的提升,是一种创新作用下的丰富,让人们进一步喜爱上了杭摊,喜爱上了杭摊的美和柔以及后摊的幽默风趣。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推进杭摊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三、继承和创新在杭摊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都缺少不了继承和创新,杭摊也不例外。杭摊创新离不开对杭摊传统的传承。学习传统,继承优秀传统是创新者的“必修课”。杭摊从无到有,我以为一定是先创新,或者主要是创新的东西。这对于创作者和演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以仅存的几个杭摊音乐片段为起点,细细感受,大胆尝试,在观众接受、喜欢的同时去达到弘扬的目的。继承和创新是一个递进关系,继承不是照搬,是继承前辈艺术家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反之,即使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时过境迁之后,经典也难以一直保持为经典。

《青凤收徒》就是在《西湖春秋》的基础和经验中得到发展的。不难想像,如果没有第一个作品《西湖春秋》的接触和磨练,《青凤收徒》的成功不会这么顺利,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在《青凤收徒》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种回归传统,但能说《青凤收徒》里没有创新吗?《青凤收徒》用“后摊”的形式来表现,其实也是没有参照本的,在所存的关于杭摊的资料中,后摊作品甚少,这使创作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在曲调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资料可循。这其中,用后摊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是创新,根据人物需要,定制各种第一人称的曲调就是创新,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产物,因此是最具生命力的。

猜你喜欢

曲艺西湖创作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创作随笔
当西湖遇上雪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