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城镇化进程中“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
——以株洲市为例

2015-12-30龙麒任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期
关键词:株洲市培育领域

龙麒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构建城镇化进程中“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
——以株洲市为例

龙麒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年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萧条形成巨大的反差。将来谁种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以株洲市为例,分析了株洲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现状,提出构建“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并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培训对象、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有效的培育方式。

职业农民;培育模式;“1+2”

本文主要源自2014年株洲市社科课题ZZSK14060《株洲市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根据《2012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株洲市城镇化率已达59. 1%。按纵向对比,当前的城镇化率相比2001年的39.6%,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按横向对比,目前湖南省城镇化率为46.65%,株洲市比其高了12.45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株洲市城镇化率将达73%。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推动地区GDP增长1.5~2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拉动1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入,拉动数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动力,同时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环境。一方面,城镇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让农村流转出更集约化的土地,促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确保农业生产效益较低的难题得以改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兼业农民为了转型为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必须担负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职责。只有这样,农村才会焕发出新活力,才能吸收更多的农业人才回流家乡回归农业,以超强的能力经营农业,创造出更高的农业岗位收益。因此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型、生产型、服务型职业农民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一、株洲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

株洲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突破口。至2013年底止,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185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9170人,促进了24个农业主导品种、12项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培训目的不同、受训成员来自的产业领域不同、受训个体学历层次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实行差异化的培训模式,导致培训效果欠佳。目前株洲市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集中面授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培训部门以县或区为一个集训单位,将某一种类型或几种不同类型的农民集中编成一个培训教学班,由聘请的专家、讲师进行面授。培训的内容一致、时间一致、地点一般都是租赁场地或是在某一所职业院校内集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培训组织方便、受众面广、课堂互动性好,但缺点是培训内容相同,不能实行差别教学,无法满足学员的个体需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员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无法现场动手实践,导致学与练脱节,学习成效不佳。

现场示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培训专家深入田间圈舍,通过走家窜户,直接与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进行零距离交流,手把手、面对面地示范讲解,现场答疑。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培训讲解直观、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实例鲜活效果佳,但缺点是因受训农民分布过于分散,造成培训专家工作量大、受众面差、培训人数少等。

媒体传播模式。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材料)、互联网和印刷媒体(宣传单、科技小报)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农业、农耕、农技等知识方面培训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培训没有地域空间的局限,没有受训人数的限制,受训时间安排灵活;同时培训内容可以重复学习,适用于大面积的培训,但对培训学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基础有一定要求。

二、构建“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

根据培训主体的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政企联合型和市场运作型共三类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通过惠农支农项目、创业扶持、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目标是提高受训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创业型农民、专业实用性人才;政企联合型是通过政府部门和农业企业的相互联合,依托农业园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项目,以政府支持,半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目标是培养科技型、知识型、推广型、服务型的新型农民;市场运作型是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依托农业企业或能人大户来组织培训有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其目标是培训适应当地农业产业化或企业发展的产业工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是基于上述三类培训模式培训对象的不同,有机地将其纳入到一个运行体系中研究,并确立以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为主,政企联合型和市场运作型为辅的立体培育模式(图1)。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选择策略

在培训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切不可搞大一统,应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根据生产对象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应的培训模式,以发挥更大的培训效果。

一)、不同生产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式

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将农业产业划分为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领域、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农业社会化产业领域三部分,因不同的产业领域发展特色、发展力度的不平衡,在对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其培训模式选择也要与之发展特征相适应。

1、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领域,主要是粮食、棉花等。这一领域作为国家经济安全基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及落实机制,如:种粮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者是当地政府,因此当地政府为确保这些政策落实在此领域的农民身上,充分发挥其引导、扶持、增收作用,应对此领域的农民实施培训,广泛宣传落实政策。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此领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选择主导方为政府机关的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

2、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如蔬菜种植、花卉果品种植、养殖业等。这一领域主要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领域。现代农业的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此领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也应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从培训内容上向现代农业靠拢,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基础上,选择政企联合型为主的培训模式来实现对这一产业领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利于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农业社会化产业领域,主要包含农机服务、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这一领域是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产品销售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这些部门与农民、农业生产部门通过合同或其他组织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它们相互之间结成了稳定的依存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此领域的职业农民培训应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选择市场运行类培训模式,强化社会化服务理念,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在产业开发、技术输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加以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渐把农村服务业培育成农村的新支柱产业。

二)、不同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式

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三大类: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身份不同则其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也就要求不同,培训模式也相应的选择不同。

1、管理型。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指有资金或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其主要包括各类农协负责人、规模种养殖大户、农场基地领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需要提高职业素质、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提高专业技能,应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培训模式。

2、技术型。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主要包括蔬菜园艺工、淡水养殖工、花卉园艺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饲养工、果树育苗工、饲料生产工等。这类职业农民需要提升的是自身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型和政企联合型模式,利用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户吸纳农民,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民并加以培训。

3、服务型。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主要包括农民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这类职业农民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服务的,可以通过政企联合型模式,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具有开发推广价值的科研项目为载体,使农民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对农民进行培训的目的。

三)、不同培训目的选择不同的模式

根据其不同的培训目的,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划分为两大类: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

1、基础培训。这类培训旨在提高受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环保生态意识,为培育遵纪守法的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基础培训因其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因此培训模式应选择以政府主导型为主,把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专业培训,这类培训旨在提高农民运用新技能、强化市场预见能力,增强农民需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专业培训具有部分公共事物属性和非公共事物属性,因此其培训模式应选择以政企联合型为主,以“公司+农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形式为依托,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传统的务农方式,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一些已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的龙头企业所组织的培训,要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型培训。

总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多,文化素质不高,从事农业的人口文化水平更低,使得我国职业农民的培育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选择上,应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做到培育的差异化,才能使得培育效果事半功倍。(图2:“1+2”新型职业农民立体培育模式差异化选择策略)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 2062487.htm,2012-02-13.

[2]赵邦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刘双双.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效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

[4]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株洲市培育领域
牵牛花
槐庭槐花开
——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之歌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领域·对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株洲市:建章立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