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的绿洲常在
——浅谈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2015-07-26丁晓莹
丁晓莹
中共孟津县委党校
让心中的绿洲常在
——浅谈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丁晓莹
中共孟津县委党校
信仰是人心中的绿洲,拥有信仰的人必定胸怀宽广、思维明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拥有法治信仰的社会必定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天下之治赖纪纲”,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四中全会也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然而让国民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良法,这也是一个国家善治的前提。当良法确立并被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信仰和遵循时就构成了法治,国民对法律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法治的信仰。当法治成为国民信仰后,生活将是一番新景象,社会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社会生活会更趋向简化、常规、可预测,社会发展会更加稳定、和谐、快速。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可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形成信仰法律的社会氛围。通过全力营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国民树立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二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让人们形成现代的法律意识。其实,无论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美英法系国家还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其国民对本国到底有多少法律、具体法律都有哪些内容、如何操作等都是一知半解。西方国家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法治传统并不是把所有国民造就成为法律专家,而是让所有国民长期在法治环境之下,在意识层面甚至是潜意识层面形成“有事找法律”“有事找律师”“法律判决是最后决断”等法律意识。因此,我们要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让孩子从小就学法懂法,具有法治意识。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目前实行的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在促使执法人员更透彻地理解法律章程的同时,也方便百姓时刻接触法律、学习法律。三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诚信受奖失信受罚等具体措施,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四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德治和法治相交融。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能自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二、畅通法律运行渠道,保障法律权威地位
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需要畅通法律运行渠道。要扎实做好四个环节:第一,要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时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可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吸收公众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建立能真正体现国民权益和意志的良法。第二,要严格执法。“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培育国民对法治的信仰。第三,要公正司法。“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第四,要全民守法。“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要使国民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在有良法可依、可循的同时,还要营造全民尊法守法,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的社会氛围。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守法的人越多,人们会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而人们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守法的人就会越多。
三、严格制约公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公权力受到法律严格制约、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时,国民就会对法律、法治产生好感和信心,最终信仰法治。制约公权力可从四方面做起:第一,规范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权力范围、边界的行政组织法及其制度。通过组织法,可以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政府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界限,可以使政府机关各部门的职责清晰明了,方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二,规范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权力行使手段、程序的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及其制度。世界各国法治发达和较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典,我国也已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三个单行的行政行为程序法,实施效果表明,程序法是控权治腐最有效的法律。第三,规范政府官员从政道德和操守的公务员伦理法及其制度。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统一的公务员伦理法,防止官员腐败。第四,规范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进行监督、查处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法及其制度。权力没有监督,就容易滋生滥权和腐败。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特别是对各级地方“一把手”的监督,要通过适当的政治体制改革,使之既保证党对地方各种事务、各个方面的领导,又保证他们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宪、违法、滥权、腐败的行为都能受到追究。
四、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国无常治,又无长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对于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惩不贷,避免出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不合理现象。“法者,天下之公器”,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对于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惩不贷,避免出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不合理现象。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时,国民必然会增强对法律、法治的信仰。
总之,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自觉和生活方式时,法治中国就会形成。当人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法治的“行为红利”也就逐步凝结为民众的行为动力,法治中国的愿景定能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