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柔情
2015-07-26王云坚
文·图 / 王云坚
壮家柔情
文·图 / 王云坚
世间万物都需要互补,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冥冥中总有缘分将其联结。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都将自己词典里豪放不羁、孔武有力之类的词语毫无保留地用于壮族,后来我才知道,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事实上,壮族充满柔情。
认知壮族,是从桂林开始的。偶然的机会,我和桂林不期而遇,没有一丝丝准备,我就站在了桂林的夜色中。那时刚入深冬,阴冷冷的,只有街灯的光晕能让人觉察出暖意。中隐路上,行人很少。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在这个城市不规整的街道里,一个初次到访的人是不敢造次的。这里的不规整并不含贬义,因为桂林是山水城市,路随山而建,随水而伸,忽而是一座桥,过了桥便是长长的坡,坡的尽头又是一个弧度,低头走得久了,猛然间抬头就会被巨大的黑影震住,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一座小丘。我的家乡山也很多,但通常都是在房屋的尽头,一排排连绵起伏,这样孤丘立于房屋间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冬日,香气似乎飘得更快,更远。走了快一个小时,我闻到了一阵香味,四处扫视,我看到了不远处一间平房冒着腾腾的热气,心一下就暖了。这是一家粉店,卖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螺蛳粉。看到我朝着店门走近,老板就含笑冲我招手,笑里充满着暖意,从他的服饰上,我看出了他是壮族。已近深夜,小店已没有顾客,我要了一碗螺蛳粉,就随意坐下,看着老板娴熟地烫粉、添汤、加料,老板娘则笑盈盈地坐在我对面,问着诸如我从哪里来此类的问题,我回应她后,粉就好了。我一边吃,一边听着老板娘介绍玩赏的地方,哪里有什么,费用多少,有何种美食……一碗螺蛳粉,竟然让我对桂林有了很多了解,如同做了一份旅行攻略,也让我初识壮家柔情。
次日我去阳朔,没有乘车,选择了可以融于景中的竹筏。竹筏是漂在漓江上的,整条江非常平静,放眼望去,山在前方,在两旁。天阴阴的,还下着小雨,因此满目朦胧,远处的山如同泼墨勾勒的,更远处的色调更淡,似晕染开的,最远处的则几乎与天融成了一片灰白。偶有一两个壮家渔夫,随心地撑着竹筏,一个竹编的鱼篓,两三只灰黑的鱼鹰,荡在这山水间,这个山水就鲜活了。用水墨来形容此景,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人,必定柔情。因为连山都被水感染了柔情,更何况人呢?撑竹筏的船夫也是壮族,一米八的身高,黝黑的肤色,但一开口,就有了不同。三个小时的路程,他都在为我讲解沿岸的奇景,一个个景在他的口中似活了一般,绚丽而多情。
游阳朔,是为着《印象·刘三姐》去的,并未做太久的逗留。沏一杯清茶,静坐于漓江之畔,婉转动人的歌声在秀美的山水间流淌,这也许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了吧,视觉的色彩,听觉的悦耳,触觉的清甜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整个演出以夜为幕,以水为台,以船为道具,配上秀山,配上灯光,华丽而又纯粹,人与自然,就在这山水间统一了。分不清是在现实还是梦中,辨不出是人间还是天堂。
(责任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