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昌古道话今昔

2015-07-26杨红文

今日民族 2015年6期
关键词:永昌保山金鸡

文·图 / 杨红文

永昌古道话今昔

文·图 / 杨红文

在有汽车的今天,时常想起过去人走马踏的古驿道,也会心血来潮地去走走,当然我所说的“走”,无非是开着车沿着过去古驿道所经过的村镇游历,而隐藏在荒山野岭、密林峡谷中的古道,只能留给那些专业人士去探究和考证。

青龙街,过往的行人都要穿梭于魁星阁下

金鸡村,过去文昌宫的大门

云南大地上古驿道仿佛蛛网遍布在山川河流之间,最古老的就是“蜀滇身毒道”,因对应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被人们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成都(蜀)途经云南(滇)到达印度(身毒),从成都出发分为西夷道和南夷道,西夷道大体上经邛崃、雅安、汉源、青溪关、西昌、会理、攀枝花、永仁、大姚到达大理附近,又称“灵关道”。南夷道又称“五尺道”,经眉山、乐山、宜宾、盐津、昭通、昆明、楚雄最后也在大理附近与灵关道汇合。然后经永平,翻博南山到杉阳再翻过江顶寺梁子到澜沧江边,经兰津古渡霁虹桥过澜沧江,再翻越罗岷山后就到了保山,因保山过去称“永昌郡”,所以这一段古道又被称为“永昌道”,而其中从永平翻越博南山这一段也被称为“博南道”。出了保山过怒江,古道又分为几条出境,可达缅甸、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

这次,我走的就是永昌道。

金鸡古戏台

青龙街

从昆明出发,沿高速公路直奔保山,下午6点从保山的板桥出口下了高速公路。板桥镇距保山城区5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第二天到青龙街,据相关资料,清乾隆以前,板桥街火灾频发,街民捐资修建魁星阁,以截断“火”源,并扎制青龙,全街戏耍,“以龙(水)治火”。从此,“青龙街”成了板桥街的代称。恰逢街天,沿街店铺已将摊子摆了出来,街道两边的房子多为一楼一底,间架不高,没有任何粉饰和修饰。跨街而立的魁星阁,灰瓦的成色和木板的油漆与两边的铺面一样,和谐统一。魁星阁是青龙街的中心,又名环秀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高二丈多,坐北面南,共三个开间,第二间横跨街心,设计精巧,匠心别具。屋顶宝顶镇中,四角风铃叮当。魁星阁以北主要是出售香蜡纸烛等祭祀用品,以南以各种铁器农具五金百货等为主,再直行,又以茶叶烟叶烟丝竹木器菜秧和小吃店为主。

“蜀滇身毒古道”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马帮商旅不绝于道,人流、物流、文化流都沿古道在传播,时至今日,这里也没有受到冷落,一个星期两次街天照样人来人往、水泄不通。其实,整条青龙街与那些被开发的古镇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描眉画眼”的脂粉气,留在这里的更多是古朴、真实的味道。

金鸡村

金鸡村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典型的明清历史文化村落,于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5月申报,现在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将他在大夏(阿富汗)的见闻禀报给汉武帝后,一条从西南通往印度的民间秘密商道进入了帝王的视野,于是汉武帝用武力将西南夷道开通至云南洱海地区。“通博南山,度兰沧水,置巂唐、不韦二县。”当时不韦县的治所就在金鸡村。县名的由来据说迁吕不韦子弟宗族于此,因以为名。汉王朝政权的建立,道路的开通,中原先进的文明源源不断地涌入,随着东汉时期的“哀牢归汉”,原来的不韦县变成了辖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永昌郡。金鸡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说好景不长,但还是延续了几百年,永昌郡的治所逐渐迁到了现在的保山城,并且一直到今天。

进入村子,街口立着“凤仪老街”的牌子,两边是七歪八倒的老房子,小街呈缓坡一路往下,来到一块宽敞的小广场前,这就是“金鸡四方街”。广场地面上晾晒着各种谷物,正前方坡脚处建有一座古戏台。戏台正面用水泥建了台阶方便上下,戏台的屋脊上写着“金鸡村古戏台”。戏台两边的房子形成两个过街门楼,穿过门洞就到了戏台背后的街道。如今,戏台已不再使用,改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

在小广场一侧的房屋中立着一栋飞檐翘角的建筑,门上写着“保山市金鸡中心小学”,据说是过去的“文昌宫”,里面供着孔子的牌位,以前还曾在这里举行祭孔仪式。

水寨老街的石板路

霁虹桥

离开金鸡村,翻过山顶后一路向下,在一个较平缓的山谷有一片村舍,规模很大,这就是水寨。水寨是过去永昌道上罗岷山中的一个重要驿站。

水寨街口路边有一块路标写着“霁虹桥”,沿箭头所指的方向而行,柏油路一直通到了新修的霁虹桥边,一座钢索斜拉式吊桥离水几十米伸向对岸,两岸山崖高耸。在山崖上,还有一座过江的桥,后来得知是天然气管道。管道桥与霁虹桥之间正在施工一个铁路隧道,“兰津古渡”如今又再次热闹起来。

“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沧,为他人。”这首云南最古老的民谣,一直在南方丝路上流传。古道开通之时,这里以舟筏渡江,后以篾绳为桥,元代建有木桥,名“霁虹”,后来桥毁但名字却留了下来。竹木之桥,屡建屡毁,直到明成化年间,真正的铁索桥才出现在兰津渡口。几百年来,过往的文人墨客在桥的西岸崖壁上发出了“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沧水飞虹”“悬崖奇渡”等等诸多感慨。1986年一场特大洪水再次将霁虹桥冲毁,18根铁索被冲断,连岸边的桥墩也一并冲毁,之后当地人又回到了舟筏渡江的日子。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此地早已不是曾经繁华的交通要道,有桥无桥也并无大碍,但是霁虹桥确是当地好多人的念想,桥不在了就犹如他们的过去与回忆也不见了,所以有许多人向社会发起募捐,都希望要将桥再修好。直至1999年7月,霁虹桥又重新出现在澜沧江上,那时,当地人都把新桥称为“善德桥”。后来下游的小湾电站开始运行蓄水后,将这座桥和著名的摩崖石刻一并淹没。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霁虹桥,据说是当地小湾电站重修的。“越兰津,渡沧水”现在已不是什么难事了,汽车沿柏油路来到桥边,一个转弯就驶上钢质的桥面,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但是这里留下的历史印记,却无法磨灭。

江顶寺

杉阳老街和后面的大院

杉阳

过了霁虹桥,“之”字形山路修在博南山的山崖上,一个来回路就到山顶垭口,在垭口的山坡上,修铁路隧道的工棚、料场、施工机械都在那里安了家,凄风苦雨冷落了多年的古驿道又有了响动。路边出现了一座“江顶寺”,寺门没有飞檐翘角,普通得就像一个单位的大门,“江顶寺”三个铜质金字安在铁制的门楣上在阳光下还亮晃晃的。据书载,江顶寺最早只是一座祭祀山神的小庙,明朝开始大规模修建,随着道路的兴盛香火曾经很旺,民国时期毁于一场大火,后来重修,抗日战争开始随着滇缅公路的修通,随古道逐渐冷落。

翻过江顶寺山梁,前面出现一个四周群山环抱的小坝子,坝子中阡陌纵横,穿过坝子很顺利就到了杉阳镇。杉阳过去称“杉木和”,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据永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曾在这里设过巡检司、县佐等公署分理县政。

杉阳街长三里三,建有上下过街楼,横穿主街的巷道就有四条,主街东侧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名街子房河,紧靠街子房河的东边有一个集市场所,称街子房,原有多间草棚,民国12年(1923年),改建成瓦房供群众摆摊设点。一百年前,这里就开设了有固定设施的集贸市场,商业的繁盛景象不言而喻。如今,杉阳街的石板路已经暗淡无光,两边的房子都是住户,商号、马店早已不存在,从院门看进去里面栽满各种花草,走出老街,走出村子,石板路还在向前延伸……

古道的冷落已有70多年的时间,算起来已有三代人没有再依靠古道谋生。找了家有平台的楼房,站在上面俯瞰杉阳老街,除了暗淡的石板路面还算完整,街面之后的房屋倒的倒、拆的拆、新建的正在新建,看来老街已是来日无多。

随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滇缅公路的修通,后来是柏油路面的昆畹公路,现在高速公路已基本全线贯通,这条2000多岁祖宗级的古驿道早已被冷落,支离破碎的成了一些点或段,并且还在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而在新公路沿线,一些城镇、城市又逐渐发展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大。这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新老不断更跌、交替,谁也阻挡不了。

(责任编辑刘笑)

猜你喜欢

永昌保山金鸡
【最生活】在金鸡湖畔,遇见理想的生活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书画作品鉴赏
金鸡婆
金鸡婆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挖出来的风波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