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特的卡米人群落
2015-07-26雨果
文·图 / 雨果
走进独特的卡米人群落
文·图 / 雨果
精心准备饮酒工具
节日盛况
去年12月中旬,我在西双版纳磨憨口岸拍摄期间,偶然听到有一个叫做“卡米人”的族群即将举办他们最盛大的节日——红花节。当地朋友介绍道,卡米人20世纪30年代从老挝迁入,在我国被识别为布朗族的一个支系。准确地说,在中国境内,卡米人仅分布于勐腊县和磨憨开发区的两个寨子。对卡米人而言,红花节的隆重程度相当于汉族春节,2014年的卡米红花节更为热闹,据说会有上百个老挝卡米人跨越国境,到我国境内的卡米寨子举行“跨国联欢”。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卡米人”这个名字。
磨憨卡米人的寨子南坎村离磨憨口岸约30分钟车程,村子不大,位于一个山坳里,周围密林遍布。寨子里的房子全部是崭新的独幢干栏式竹楼,一幢连着一幢,整整齐齐,明显是精心规划过的新农村,但仍在外观上保留了基本的传统风貌。红花节的主会场就在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已经做了精心布置。我们到来时,几名卡米老人正在“装配”一套竹制工具,样子很像箩筐,却只插竖立的竹条。浏览了一下,广场中至少有十几个这样的东西,这是什么秘密武器?向旁边的老人打听才得知,这是卡米人独有的集体饮酒工具,最下面的竹筒用来盛满米酒,竖插的竹条全部是空心吸管,一桌酒席配备一个,全桌人就用它来喝同心酒。
从字面看,“红花节”是典型的汉语名字,在卡米语里,称为“典莫栾”,也称“祭栗树花节”。和很多我曾参加过的少数民族节日不一样的是,卡米人的节日,其主题既非祭祀祖先,也不祈求五谷丰登,而是请求大自然宽恕砍伐树木的人,祈愿被砍伐的树木复苏,卡米人对自然的敬畏由此可见。据了解,生活在东南亚丛林之中的卡米人,历史上长期仰赖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卡米人与丛林之间早已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契约。
为客人戴上红花
主人接受寨老祝福
红花节的称谓,则来自于卡米人在红花节期间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的红花。这种红花同样取材于茂密丛林之中,颜色非常鲜艳夺目。卡米人相信,红花能带来好运,因此每一个外来客人也都无一例外会受到卡米人的热情礼遇——在头上佩戴红花。同时,卡米人的家中、院里、祭祀场所甚至酒桌上,处处能看见红花的存在。
按传统,节日期间,卡米主祭人(寨老)会带领全寨村民一起动手在寨中搭上凉棚,杀猪宰牛,蒸红薯,酿米酒招待四方宾客。2014年的红花节庆祝活动由寨老送祝福及祭祀寨心等仪式组成。送祝福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寨老领队,一路载歌载舞,吹着芦笙,挨家挨户拜访。受访人家也早已备好酒席等候,主人跪地接受寨老祝福,并亲自递上美酒表示感谢。随后祭祀寨心,这是卡米人红花节祭祀主题的高潮。仪式完成后,全寨子会敲响铜锣、钹子,吹响芦笙,跳起卡米人特色舞蹈“叨叨舞”。
我的晚餐有幸和南坎村的村长同坐一桌,得以借机深入了解卡米人。村长告知,中国境内原本没有卡米人,直至20世纪30年代,因战乱原因,才陆续有部分卡米人从老挝迁入勐腊县境内,繁衍至今。卡米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村长介绍道:“境外的卡米人主要分布在老挝的南塔省及丰沙里省,中国和老挝的卡米人至今仍有密切往来。不过,由于生活在不同国家,两国卡米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有很大差异。中国境内卡米人的生产生活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刀耕火种早已是昨日历史,今日卡米人已经衣食无忧。”
难得的是,卡米人仍固守独特传统。例如,其传统中还残存着氏族制度的痕迹,每个氏族都以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和图腾姓氏,这种标志和图腾姓氏的特点是按性别来继承,即女随母姓、子随父姓。再比如,男氏族的图腾姓氏有虎、蛇、鸟、猴、野果等等;女氏族的姓氏有小米雀、秧鸡、白头翁、鱼等等。对于本氏族的图腾,卡米人绝对禁止接触和捕食。
如今,对布朗族支系卡米人文化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作为云南跨境民族的一员,卡米人的未来会怎样,我饶有兴趣。唯期待下次红花节时,还能与这些善良、热情的人们相聚畅饮,再聆听他们的故事。
(责任编辑 刘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