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曼德勒
2015-07-26沈宇文
文·图 / 沈宇文
微笑,曼德勒
文·图 / 沈宇文
天真的“特纳卡”
漂亮的帽子
缅甸,曾经被联合国列为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其中部的经济中心,但仍是相对落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是彬彬有礼,乐施好善。旅行者谈起对曼德勒的印象,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微笑”。人们常用“高棉的微笑”来赞美柬埔寨吴哥窟的佛像,但“曼德勒的微笑”可以用来赞美在这里的人民。
曼德勒的礼物
12月,夜晚气温微凉,这是我们在缅甸的最后一个夜晚。坑坑洼洼的街道旁,各种小卖铺挂满日常零碎用品,间或一个槟榔摊,老板熟练地用一种树叶把槟榔和配料包成邮票大小的包,再用另一种大片的叶子圈成冰淇淋桶形状的杯子,把数十枚槟榔包放在里面,一杯一杯地售卖。缅甸男人喜欢嚼槟榔,随口吐血红的口水。同行的朋友对槟榔很好奇,撺掇我去买一杯来尝尝。卖槟榔的老板正和街坊在闲扯、打闹,一起好奇地看着我,咧着血红的嘴微笑,看起来有点恐怖,但我知道那只是因为嚼过槟榔而已。我的英语很差,但也会很老练地说:“How much(多少钱)?”他们大概对一个外国人来买槟榔这件事觉得很有趣,七嘴八舌嘻嘻哈哈争着搭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老板把两枚槟榔塞到我手里,咧着血红的嘴说:“Don't money(不用钱)。”这句我听懂了。
曼德勒皇宫在绿树掩映间
曼德勒街头掠影
民居里饮水的孩子
朋友壮起胆子把槟榔扔进嘴里嚼起来,脸上顿显一种奇怪的表情,说不上是难受还是享受,我忙问:“什么味”她急于想告诉我说“有点樟脑味”,结果脱口说成了:“蟑螂味!”我笑得前仰后合。回头看到那一群好客的曼德勒男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还在冲着我们挥手,微笑。他们善解人意,知道我们会吃不惯,也知道我们好奇,所以送两个尝尝,并不推荐我们购买。
街道拐角的榕树下,有一位卖烧烤的妇人,用炭火煨着玉米和山芋,还有一种像树枝又像笋的食品,这种零食在曼德勒随处都有,但在我来缅甸之前从未见过。脸上擦满“特纳卡”(缅甸人就地取材自制的一种物美价廉的天然防晒美容霜,其学名叫做黄香楝粉)的妇人抬头看到我们好奇地围着她,微笑着取一根烤得微焦的“树枝”递给我,我连忙掏出钱包问:“How much?”她摆摆手,拿回“树枝”,撕掉表皮,当中掰开,抽出一根芯扔掉,撇断肥厚的部分,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吃的示意,再把“树枝”放到我手里,并指指我的钱包,微W笑着摆摆手,没有说一句话。
旅行中,我并不算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对一些人和事保持戒备,对重要的物品备加护持,是我在旅行中时刻默念的经文。因此在多年的旅行生活中,很少出糗。然而到达缅甸后,很快就被这里的友善熏陶,这种友善丝毫没有刻意,自然而然地流露,到处是微笑,到处是善意,不知不觉,就放松了戒备心。
在曼德勒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都还满怀感动的事。有一天出行,我疏忽大意把相机落在出租车上,而且还完全无知觉,回房间放行李,又下楼去吃饭。再次回到旅馆时,我同行的朋友才问我相机呢?我才恍然发现相机不见了,在我焦急寻找的同时,旅馆前台服务员站起来,从柜台下举起一台D90望着我说:“这是你的相机吗?” 天哪,那是我的相机!惭愧、后怕和道不尽的感谢,百感交集,冷汗从额头渗出。事后我才知道,我下车后,出租车司机发现我的相机,折回旅馆,没找到我,就把相机托付给前台。
D90算不上很高档的相机,但在缅甸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这台相机的价格,差不多是缅甸人年均收入的两倍。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相机里那些缅甸风光人文照片,没有什么比这些更珍贵。这是曼德勒除了微笑之外,送给我至今回想起都充满温暖与感动的一份礼物。
无比迷人的曼德勒女孩
街头的庆典队伍
红伞红袍是缅甸僧人的标配
曼德勒的印象
有一次我们和住在同一旅馆的背包客约着共进晚餐,大家纷纷聊起对曼德勒的印象,我说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是:脏乱,但是不差。缅甸很穷,但我觉得他们有很高级的文明,这里的人民彬彬有礼、知足常乐。
曼德勒是个古都,从地图上看,缅甸国土面积大约跟青海省差不多,曼德勒市在缅甸的正中央,西边依着浩瀚的伊洛瓦底江,这江的上游,在中国,叫做独龙江。
实际上曼德勒现在仍是缅甸的文化艺术和交通中心,但城市建设破破烂烂的,很少见到五层以上的楼房,现代建筑大多陈旧简陋,还不如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看起来沉稳。而到了居民区,民宅如同难民营,用竹木搭的架子,用篾片或者编织袋围成墙,屋顶常常是茅草。街道坑洼不平,尘土飞扬,十字路口众多,却很少见红绿灯。街上跑的大多是日系的二手车,更多的是摩托车和自行车。公交车是带雨篷的皮卡,经常看到车篷顶上坐满了人,车厢外面还挂着人。很少见到大型商场和超市,但小卖部非常多,饭馆也很多,类似于大排档。有些店招牌上夹杂有中文,基本是繁体字,那多半是缅甸华侨的企业。
但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曼德勒人,并无愁苦的面容,相视一笑,那些笑容里,满是恬静、善良和不亢不卑的礼貌。这是不是跟缅甸人信仰佛教有关呢?缅甸人贫穷,但是乐施好善,我听说过一个缅甸谚语,大意是讲:“心诚之人施舍榕树籽般微小之物,即可得整棵榕树般巨大的福报;心不诚者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巨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般微小的功德。”在曼德勒的城市和村庄,我们常常在街边树下,或者某个墙根脚看到一个小小的龛,并不供佛,而是放着两个陶罐,盖着盖子,扣着茶杯,走路的人渴了,就从陶罐里取一勺饮。每天早晨,都会有妇人来清洁、换水。
曼德勒街道狭窄且混乱,建筑破旧无章,电线如蛛网乱布。忽然听到高音喇叭锣鼓喧天的架势,车流变慢了,往前蹭,就看到了造成交通堵塞的彩车游行队伍,彩条装饰的白牛车队占了一条街,浓妆艳抹的人群交谈着、舞蹈着。那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面容姣好纯净如同天使,站在花车上面,戴着孔雀尾头饰,鲜花串起的花环从颈项垂下,一身翠绿的纹饰。小小的身体随着音乐扭摆,细节到每根手指的动作,无一不合旋律,这是我的见识里不曾欣赏过的舞蹈,尤其是她的表情,伴随肢体曼妙的诗意流淌,忽尔微喜,忽尔略嗔,忽尔傲娇,忽尔轻怨……在这片嘈杂混乱的街区,她的舞姿好似是一个抵达美妙空间的引领者。
跃跃欲出的古兽
古佛安详
柚木宫的柱脚
路边的古塔
柚木建筑是缅甸的国宝
曼德勒的文明
全世界古代文明的遗存建筑,大多数都是宗教场所,曼德勒更不例外。缅甸以佛教为国教已有两千年历史。曼德勒是古代缅甸最后一代王朝的首都,但是历经战火,昔日的荣耀早已不再。然而战争造成的阴霾并没有完全遮蔽旧岁月的光辉,它们斑驳地撒在曼德勒的周围。
马哈木尼佛寺是缅甸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要赤脚才能进入。高旷的通道顶上,有古老的壁画,庭院宽敞整洁,来朝拜的缅甸人络绎不绝。偶遇一个节日盛装的小队伍,有坐轮椅的老者,到处跑的小朋友,喜笑颜开的中年男女,青年男子为两位捧着银盆的女孩打着伞,似乎是某个家族要举行什么重要仪式。
马哈木尼佛寺主殿供奉的即是那座传说被佛祖亲自开过光的金佛,虔诚的缅甸人跪满佛前大厅,庄重而安详。僧人在前排诵经,任何男人都可以登上佛像台座,为高达4米的佛身贴金箔,所有女人则不许靠近金佛,只能在大厅朝拜。据说佛像上的金箔最厚处有16厘米。
因瓦古城位于曼德勒市中心以南30多公里处,在米坦格河汇入伊洛瓦底江形成的半岛上,必须坐渡船抵达。古城已经没有“城”,存在过四百年的古城文明现在只有几个村庄散布在田野上,几处遗址分布在十几公里的范围内。甚至景区的道路都没有硬化,必须乘坐马车,在坎坷的乡村碎石公路,有时干脆是在田间土路上行走,两旁高大的椰子树参差随意,这看上去不像是去世界级的文明遗址公园,更像是去某个乡下走亲戚。就这样颠簸摇曳,马车夫勒马停驻,示意我们下车,路边一片塔群,草木葱茏间,古塔森森,苔痕斑驳间,奇兽、草纹,浮雕精美,塔内亦有浮雕与壁画,时间与艺术的杰作。再行数里,又一古寺,屋顶坍毁,只余纹饰华丽的门窗和柱子,佛像古朴典雅,坐在荒草之中,颔首微笑,四周巨树荫蔽。
马蹄嗒嗒,视野开阔,两只白鹭悠然超过我们,飞过前方的椰子林。椰子树下,就是宝迦雅寺僧院(Bagaya Kyaung Monastery)。柚木是缅甸的“国树”,自古缅甸人善于用柚木,至此才终于见识了柚木建筑的精髓。这座建于18世纪的全柚木建筑的宫殿奇迹般地完整保存至今,高旷幽暗,雕琢精美,世间所稀。旧时这里是缅甸王族学习的地方,现在是僧侣的学院,也可算是一座活的柚木建筑博物馆。
因瓦古城的最后一站是一座宏大的砖构建筑,名为马哈昂美寺(Mahaaungmye Bonzan Monastery)。如果说宝迦雅寺僧院的精华在内部细节,马哈昂美寺则壮丽其表,蓝天之下,层层叠起的宫殿举起主塔,檐角指天,护栏、门窗皆浮雕纹饰,近似吴哥窟的建筑,建筑通体明黄,被岁月饰以黑色的斑驳。
另一处著名的古城是曼德勒市中心以北1 0公里外,伊洛瓦底江西岸的敏贡古城(Mingun)。我们坐半个小时的游轮,还未靠岸,远远就被巨大的敏贡佛塔震撼。但实际上那只是一座未完工的塔基,已然如同小山一般。据说当时的国王想造一座高过曼德勒山的巨塔,后来只造成了塔基,就因为内乱和地震而放弃。我绕着塔基转了一圈,想象着巨塔造成之后的壮观。敏贡古城还有一座洁白的巨塔,称为欣毕梅佛塔(Hsinbyume Paya)。欣毕梅是一位公主的名字,这座层层叠起,奶油蛋糕一般的古塔据说是缅甸占星术所认为的世界中心。
曼德勒的乌本桥(U Bein Bridge)拥有最华丽的落日。那是一座全柚木搭建的简易桥,全长近三华里,却使用了一百五十多年,至今仍是曼德勒城南东塔曼湖两岸的交通要道。乌本桥是曼德勒的标志景点,许多关于曼德勒的文章都会用乌本桥做封面或者题图。乌本桥落日难以形容,你只需要静静地看着,红日一点点落下,高脚伶俐的古桥上,僧人宽衣大袍地路过,你会舍不得眨眼睛。把乌本桥放在曼德勒之旅的最后一节点,也会是最完美落幕。
(责任编辑 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