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精神需求现状及内涵、特点研究
2015-07-25廖志平凌宏伟
廖志平+凌宏伟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部分,本文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开展的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精神需求各方面的调查,分析高职教师的精神需求现状及其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高职教师;精神需求;现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由中专升格、技校及大专改向发展而来的,管理的理念是根源于早期的强调组织的等级、权威性。尽管如今高职教育正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但是从总体来看,高职教师依然远离社会的经济中心与权力中心,社会地位偏低,在社会上不受尊重。这种往往得不到尊重的现状,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误解,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能力不强而且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还有官本位意识浓厚的院校管理部门。这三方面导致了高职教师在社会上总觉得比本科高校教师低一层次,事实上确实也有这样的现状。在学校里,标新立异的学生总是从心理上不完全接受教师的建议,甚至抗拒。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照搬政府机关行政工作的管理模式,各类后勤人员及管理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多于专任教师,而且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行政人员处于优势,导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普通高职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成为了边缘人群,教学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挫折。
处在这样的地位中,作为本也属于高等院校教育人员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自然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精神需求。
一、从教师的身份定位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个性需求和现状。
想分析并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需求,必得先明确其在学校的定位。如果把高职院校比作一个企业,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无疑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而且,这种员工不属于技能型的员工,而是属于典型的知识型员工。所谓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
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自己诸多个性特征。第一,综合素质高。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素质高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之一。由于知识型员工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丰富,并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对于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均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学科教育背景特点,因此,知识型员工往往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二,自主性和创造性较高。知识型员工会根据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凭借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新课题和新项目的开发,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成果。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自主性和独创性,使他们更希望拥有高度自由的工作环境,并且往往采取自认为有效的工作方式进行理论探讨和科学研究。第三,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知识型员工往往处于整个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为此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获得事业的成功,并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
作为知识型员工,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着自己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但高职院校较为尴尬的地位现状却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无法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尊重。其原因是:高职院校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高职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的,但“高职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同时,现实中在大众的内心,甚至是在高职院校师生心目中,高职教育的地位并不高,与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比拟。可以说,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浮躁与功利化的办学思想,仅注重高职“职业教育”的属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致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理性追求人文关怀、崇尚学术的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就显得非常不足。而这样的存在现状,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师的被忽视和得不到相应的尊重。
二、从工作环境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需求。
第一,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强。由于知识型员工对于自身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个人事业及成长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目标,而同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极富挑战性与创造性,因而,他们往往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强烈的工作成就感。第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强。知识型员工所具有的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从事的整个工作规程往往在工作思路与决策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完全自行决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而工作自主性较强。
高职院校教师有着自己的工作特性,但由于当今高职院校大多重硬件条件,轻软环境建设,致使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发挥的场所,其工作上进心得不到实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往往造成一些职业院校重视硬件条件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视大学精神等隐性文化的培育。一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学校层次变化以后,原有的中职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已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升格为高校以后,招生规模的扩大,又使得本来就相对滞后的物质文化环境,更突显空间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在创建后都积极进行新校区建设,却往往忽略了旧校区校园文化的转移与移植,一味地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新校区的建筑与旧校区的文化积淀相脱节,校园文化建设浮于表象,身处其中的教师也无法获得工作满足。
三、从学院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他们在职务职称上的评定和上升。作为高校的教师,除了学历学位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专业技术职务也是体现他们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谓专业技术职务,就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可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存在误区。在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将专业技术职务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等级。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途径向有关部门(机构)提出申请,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些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制度制定已经比较完整了,但实践操作过程中却与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出入,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有效的实施,存在形式主义,没有将教师分类管理,还是以相同的模式和标准来划分,不能按岗设人,没有完全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这就导致教师的上升进步和自身发展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不能仅仅给予物质上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工作自主的尊重,尤其是个体成长上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因为处于不同事业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激励因素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加强对他们各方面需求的重视,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
为满足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需求,不妨在工作中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创造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的发展实践表明,一所高校的水平,取决于学科水平,而学科水平的高低,又依赖于师资队伍的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应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术性与技术性并存的管理文化。要摒弃功利主义,培育高尚的学术信仰、职业理想与职业文化,以此引领院校的精神文化;要对各项制度进行文明化、人性化改造,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以制度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服务;要建立教师主导的校园文化,在增强问责、质量、绩效意识的同时,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专业发展,使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第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人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核心,一个组织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在人才竞争中吸纳优秀人才,创造更高更好的绩效。对于高校而言,激励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需要。高校教师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质量,为此高校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并使教师激励制度化、常规化。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地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校的工作中获得强烈的归属感,更好地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