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何以“秒杀”中国电影
2015-07-25程欣
程欣
有媒体这样评价印度电影:无论是在情节、题材上,还是从动作、特效上,都已甩出中国电影100条街,结论真是这样吗?
大量的歌舞,拖沓的节奏——如果你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这样的阶段,那么你已经很不了解当今的宝莱坞了。在看完刚刚在中国上映的《我的个神啊》后,本刊记者发现,在《三傻大闹宝莱坞》后,印度电影的搞笑方式、歌舞表演和情节安排,都有了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进步。难怪人们都说,印度电影一直在创造口碑奇迹。
有媒体这样评价印度电影:无论是在情节、题材上,还是从动作、特效上,都已“甩出中国电影100条街”,真是这样吗?
题材打破宗教禁忌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而且是一个多宗教的宗教国家。
宗教问题,很多国家避之如虎,可本刊记者在观看《我的个神啊》过程中发现,这部电影涉及了印度的诸多宗教,并把打着宗教旗号“忽悠”信徒的行为通过搞笑讽刺了个遍,这样的批判尺度,可以说是国内院线少见,更不用说,这部电影去年在印度上映时,会引发多么大的争议。印度人民党所在多个地区领导人曾公开呼吁抵制该电影,他们当时就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不作为”感到不满。
可是不满归不满,这部电影的宣传、上映计划一点未受影响,还创造了印度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甚至,前段时间印度总理访华时,《我的个神啊》主要演员还随团访问为该片造势。
印度电影对题材的大胆突破,尤其对争议性题材的突破,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政局,已经从“不碰”发展到“必碰”,成了印度电影的一个标志。
题材的扩宽也得益于相对宽松电影审查制度。印度的电影审查机构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隶属于印度中央政府信息与广播部。电影制片人在向市场发行其影片前,必须经过审查委员会批准。虽然号称“审查”,但该委员会一般只干评级工作,罕有影片未能过审的例子。
宝莱坞式搞笑
如果你看完《我的个神啊》,你不会觉得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20分钟。电影笑点和泪点布点得当,节奏紧凑引人入胜,尽管故事主线比较普通,但却不因为取悦观众而落入俗套,再加上印度文化特色的搞笑内容,因此很受观众欢迎。此前广受好评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按照平凡人物、批判现实、疯狂搞笑、情节曲折的手法,呈现出轻松又不缺乏意义的一部电影。
印度人擅长跳舞,也能搞笑,因此好莱坞也经常在喜剧里有一些印度人来调节气氛,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拉杰”。在好莱坞的示范下,印度电影人慢慢学会了好莱坞方式的搞笑,不但笑点要平民,而且还得照顾到各国观众,必须是人人都能领会到的那种。
在《我的个神啊》这部电影中,主角外星人pk可能是处女座,因为他只要看到别人裤子夹在屁股里,就想帮人家拽出来,看到这里,已经有很多观众笑起来了。他真的去帮人家把裤子拽平,却被人踹了一脚,结果这一脚踹倒了一排印度人,因为印度人都喜欢成群地在马路牙子上蹲着。到这里影院的人们全笑了——全世界的新闻里一说到印度,多半都是一群在马路牙子上蹲着的人。这种接地气的笑点,在印度电影里比比皆是。
其实印度电影制造笑点的方式很简单,基本上就是讲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傻子的故事。从《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无法适应学校教育体制的叛逆高材生,到《我的个神啊》里无法理解人类行为的外星人,这些角色都像是中国电影《泰囧》里的王宝强,发挥着搞笑和引领情节的作用。只不过,印度电影中有各种各样的“王宝强”,有的是不懂穷人世界的高富帅,也有的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科学家。
印度的电影与歌舞
从电影文化来看,印度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电影观众,2013年印度的电影观众达到中国的3倍左右,而平均票价则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电影文化是印度很重要的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这样吐槽印度电影:他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坐印度航空,因为即便到了目的地,机长也不会降落,原因是“电影还没演完呐!”他用这种方式来讽刺印度电影的漫长,但他不了解的一个背景是,印度是因为“室外太热,让客人能在影院多待一会儿”而不断让电影变得更长。
反观中国,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讲,某某电影本来的时长2个小时,被院线建议剪到90分钟,原因是90分钟是影院最佳时长,好排片。而所谓“最佳时长”,其实就是制造“票房电影”,让影院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长。
另外,印度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电影国度。这一点,中国也正好相反。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前10位中,有5部好莱坞电影,而在2014年印度的电影票房前10位中,全是印度国产片。
这其中的原因,和印度电影十分看重“方言市场”有关。比如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一辈子就热衷用北印度方言拍摄电影。能够支撑他以及其他印度导演这么做的,是印度观影人群的分布。
在中国,80%的电影观众是15到35岁的都市青年人,他们扎根城镇,已经无所谓对某种语言抱有特殊偏好;而印度占据总人口70%的农民,他们热爱印度特有的“方言”,是电影的主流观影人群,这就让“宝莱坞”逆袭了“好莱坞”。
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叙事电影作为它的主要模式,印度电影也是如此,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民族传统元素——歌舞。对印度电影来说,唱歌跳舞是必须的。在印度,不包含歌舞元素的影片几乎立即被归为“艺术片”。
据说,在印度的乡村电影院里,如果片中有一段歌舞特别精彩,观众会要求倒回去重放一遍,不然就不许接着往下放,可见印度电影“无歌舞不欢”。
学习好莱坞
2013年正值印度电影100年,其国内银幕数量已达到13000块,约为美国数量1/3,比中国少5000块。另外,印度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却是好莱坞的2倍,中国的3倍,是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
由于印度电影票价低廉,一般是2-4美元,宝莱坞出产电影票房能占印度总票房收入的40%以上。尽管宝莱坞2011年的生产总值不过30亿美元,远远低于好莱坞510亿美元,但是孟买电影的投入产出比竟高于洛杉矶,当地电影平均15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远远低于好莱坞477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这还没算上好莱坞巨额的营销成本。
尽管自产自销的印度电影占据了95%的本土市场,但印度人也爱看好莱坞大片。从某种程度上,好莱坞的入侵反刺激了印度的电影工业。新一代的印度影人意识到,局限于国内市场限制了印度电影的发展,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印度电影的水平。2000年后,随着投资环境日趋成熟,制作理念的改变,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电影,在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同时改变了根深蒂固的弊病,《印度往事》、《季风婚宴》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参照好莱坞的模式,宝莱坞改变了原来的“明星制”,将重心从堆砌明星转向建设制作团队。他们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叙事和制作。在接触了大量西方电影后,新生代的印度导演正试图“师夷长技”来吸引全球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