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炒股面临四重风险

2015-07-25邱心玫

中国德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股民教育工作者收益

邱心玫

据报道,在今年“全民炒股”的热潮下,中学生也默默加入了炒股阵营。9岁开始“摸”股票、初二开账户进入股市、高二已有15万股票资产……某学校高二学生还自发成立了“证券社”,十多名同学一起学着炒股。该事件一经报道,引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讨论。然而,在华丽的股票收益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首先是规范风险。证监会规定,拥有中国籍的、18周岁以上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开股票账户,而遗产继承、接受赠与以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开户等特殊情况可例外。因此,那些未满18周岁、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的中学生开立证券账户已属于违反行业规定,需承担规范风险。

其次是道德风险。“全民炒股”的热潮使学生炒股的比例随之骤增。学生股民在“提高理财能力”“学习K线和财经知识”的华丽外衣之下,大多有一颗营利的心。他们理性能力有限、自立能力不足,在过分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守其道德高地。

再次是成本-收益风险。股市出现的“特大牛市”,使中学生们炒股获得一定收获,这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忘记股市的高风险性。作为评价股民投资行为重要指标的直接成本和货币收益,仅仅体现了最直接的、最表面的成本-收益风险,令人忽视其间接成本和社会收益。作为处在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等关键期的中学生,炒股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极其巨大的。它包括中学生股民因炒股而放弃的学习和体能锻炼,或因炒股失利、心情沮丧而损失的快乐生活,或因选择小团体交流炒股经验而失去的班级同伴交往机会等。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而且使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打折扣。如果在股灾中,学生萌发轻生之念,则更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难以挽回的伤痛。中学生炒股实为一种投资回报率极低的行为。

最后是教育风险。大多数中学生股民涉足股市是受家长、同伴或外界媒体的影响,而非学校动员或教师引导。在股市利好的形势下,媒体宣扬“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中学生股民用心经营,其财富“乘风而上”;家长不仅支持,甚至消费其赢利;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则认为该行为并不可行,应管教疏导;小部分教师认为应密切观察其学习效果、暂不反对。这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非一致性,容易阻断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成长。

中学生过早涉足股市是舍本逐末,断不可取。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股民教育工作者收益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力量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勵駿首季收3.5億跌3.7%
力量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悲催的股民
12
你是新股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