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得稳才能走得远

2015-07-25

天工 2015年6期
关键词:器型宜兴紫砂壶

文  风 典



站得稳才能走得远

文风典

国学大师黄侃曾说:“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学术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如今经济的诱惑力如此之强,很多人学艺未成、未精,就急于“下海”;或基础不牢而勉强“创新”,结果华而不实、贻笑大方。像张才良先生这样功底扎实、学识渊博,而能拥有新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合菱壶》 张才良/作

1961年,张才良出生于中国陶都宜兴,自幼耳濡目染紫砂陶艺,和小伙伴们的游戏,也离不开“泥巴”。只不过他们的“泥巴”有些特殊,是宜兴的特产,经过风化、粉碎、澄练,经过陶艺人的手捏拢、烧制,就可以用来泡茶了。看大人专心致志地工作,张才良和小伙伴们也学着样儿摆弄。俗话说,“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二十出头,准备好把一生都奉献给紫砂业的张才良,稍作训练,就入了门。

更可贵的是,张才良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经、史、子、集,这些自不必说,还有书法和绘画。张才良说,从事紫砂业之所以能够创新,和小时候的苦学是分不开的。也有很多人向才良先生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艺术家的‘米’,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他成就的高低。”

《思泉壶》 张才良/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才良从事紫砂业至今。三十多年来,他潜心努力,刻苦钻研和执着追求,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制作技艺,而且领悟了传统紫砂文化的精髓。一来苦练基本功,虽然早已驾轻就熟,却一天都没有松懈过;二是钻研硅酸盐工艺学等各种紫砂壶制作需要的知识,深入矿山去熟悉矿土;三是亲自烧窑,熟练掌握了紫砂器的烧制工艺;四是严格要求质量关,在制作中稍有疏忽,便推倒重来,哪怕一个别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瑕疵,也绝不放过。张才良说:“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而一旦养成欺骗自己的毛病,离欺骗别人就不远了。所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在紫砂壶的器型设计上,一般是取材于动植物,或者借型改装,比如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有时候也会借用生活实用器,比如帽子、钟、水桶、秤砣等等。紫砂工艺史上,历代大师留下许多精品、神品。在最初的十年,张才良基本上是在学习,仔细研究、分析每一个经典器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他有很多仿制作品已经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了。

《德钟壶》 张才良/作

基础打好了,文化储备充分了,也就是黄侃所说的“初学”阶段已经圆满完成,张才良这才开始琢磨创新。所以此刻的他一出手,就引来无数惊叹。在紫砂壶艺的造型及设计创作上,张才良先生力图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创作了许多独创的全手工紫砂作品,受到广大紫砂爱好者及收藏家的青睐,同时得到紫砂同行业内人士的称道。

比如《合菱壶》,壶身扁圆,自盖至底,一根根线条上下对接、交错对称,通体曲线把壶体等分成六菱花形,腰部曲线动感十足。简朴大方、比例协调,线条明致、周正,卷曲线条和润贯气,仿佛流水一样围绕壶体旋转,引起人的无限遐想。

再比如色泽明艳欢快的《思泉壶》。传统的“思泉壶”壶身桔光游移、鲜亮夺目,壶身光滑如镜。张才良在壶肚上刻了一篇《心经》,收到了出其不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一粒圆珠壶钮缀于盖上,彷如佛珠,壶盖边沿修平,与壶颈口嵌压,气密性非常好,艺术与实用兼备。壶肩略鼓,壶身圆融润泽。“泥、器、款、行、识”,无一不备、无一不精。

《德运壶》 张才良/作

《德钟壶》是紫砂光素器中的经典器型之一,乃清代邵大亨首创。此壶端庄稳重、简洁质朴的外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谦谦君子的形象。张才良把此壶的文化意蕴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联系起来,让人一方面遵守君子之道,另一方面又可以寄情山水、与自然精神往来,颇具“隐士”之风……

《子冶石瓢》 张才良/作

张才良

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61年生于中国陶都宜兴,自幼耳濡目染紫砂陶艺,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紫砂业至今,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制作技艺,而且领悟了传统紫砂文化的精髓。在紫砂壶艺的造型及设计创作上功底扎实,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创作了许多独创的全手工紫砂作品,受到广大紫砂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欢迎,同时得到紫砂同行业内人士称道。

猜你喜欢

器型宜兴紫砂壶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