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意赋形 不忘初心

2015-07-25曹千里

天工 2015年6期
关键词:花货紫砂壶紫砂

文 曹千里



随意赋形 不忘初心

文曹千里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一件艺术品,一条小路,一个人……我们遇到的都是想遇到的,不想遇到的,即使面对面,也难相识。那些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一定是与我们内在的精神有某些契合点。而能留存脑际的优秀艺术,必然直指人心,必然能感动人。就像人们熟知的《神鸟出林》。

天光熹微,小动物们还未从梦中醒来,树林里一片安静,偶尔有风,叶子唰唰响两声,转眼归于平静。深沉厚实的黑夜被天边的朝霞撞开了一个口子,红霞漫延,染透了半边天。最先醒来的是露珠,她们在草尖上、在树叶上咯咯笑着滚动……云彩积聚、积聚,突然,太阳顶破云层,哗啦跳出地平线。神鸟圆润饱满,拍拍翅膀,昂首挺胸从树林里飞出,羽翼舒展开合,在金光里翱翔,阳光铺洒,天地一片光明。我眼前有鸟掠过,自然舒展,无拘无束,像天地初开时的婴儿,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神鸟出林》是自由之心的投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对自由的渴望。是谁用如此简练、高度概括的线条把神鸟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似乎稍不留神,它便呼之欲出,飞到天际。背上的钮好像是小一号的翅膀,也是圆润通透,用手一提,咦?开了!哈,是壶!是紫砂壶!此时的惊讶不亚于第一次发现时的惊喜。这分明是一件雕塑作品。

整个壶就是一只圆润的飞鸟,壶嘴是鸟头,壶把是翅膀,神鸟展翅,天降祥瑞。线条流畅有力,取其势、提其形、表其神,自然得体,近乎完美。

今年九月,汪老应山西省江苏商会副秘书长李军法同志的邀请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我们有幸当面聆听她讲述自己和“一块泥巴”的不解之缘。

梦想成真,沉潜身心做紫砂

“快去操场!快去操场!有好东西看!”人称“小喇叭”的小男孩在五年级教室里一边喊一边往外跑,孩子们呼啦涌向操场。

“这是什么?”

“喝茶的,茶壶。”

“还有茶碗呢。真漂亮!”

小寅仙看着那些茶壶、茶碗、瓶瓶罐罐,忍不住用手去摸,真细腻,真好看。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紫砂壶,是宜兴的特产。“我将来要是也能做紫砂壶多好呀!”汪寅仙生平第一次真真切切有了梦想,她那时还不知道,这一梦,竟会梦一生。

《罗汉松》 汪寅仙/作

说起当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是机缘,更是寻梦之旅的开始。家里姊妹多,汪寅仙是老大,小学毕业后在家待业,同学的姑姑在紫砂厂工作,她偷偷跟同学说,如果紫砂厂考试,别忘了告诉自己。当紫砂厂招工时,她知道自己离梦想近了。1956年,年仅14岁的汪寅仙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师从吴云根学艺,后转师花货大师朱可心门下。在名师的指导下,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1959年起,她和师傅朱可心共同临摹制作南京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桃杯》获得成功,并作为国家艺术珍品送往苏联展出。汪寅仙的艺术天赋在紫砂界崭露头角。之后,又临摹仿制紫砂历史上的名作,如时大彬的《印包》、陈鸣远的《梅桩》、邵大亨的《掇只》、黄玉麟的《供春》等。她说:“临摹紫砂历史名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掌握紫砂传统的精髓,既要做得像,还要以审美的目光,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进,仿中有创,更合乎尺度,争取更完美。”这一认识,对她后来的花货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汪寅仙因技艺出众,被安排到厂研究所,专门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期间,她又受教于裴石民、王寅春、蒋蓉等名师,并得到顾景舟的指导,名师指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技艺精进,光货、筋瓤货均有相当造诣,尤擅花货创作。

《天鸡壶》 汪寅仙/作

传承创新,随意赋形成风格

谁都不知道幸运之神会在哪个路口降临,对于汪寅仙来说,1975年,是她的幸运之年。那一年,她有幸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进修班深造,这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紫砂工艺师无疑有深远的影响。她结业时设计的《九头冬梅茶具》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后,她在构思设计新品中,不断拓宽视野,撷取自然界动植物吉祥形态,融入到壶艺创新之中,赋予壶艺不同的神韵与内涵。其设计制作的《十二头鱼形文具》《四头梅桩文具》《十一头龙凤酒具》《紫砂桃杯》《紫砂葡萄杯》《风卷葵壶》《咏梅壶》《光集玉壶》等,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和全国陶瓷展览,有些被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礼品。

《曲壶》 汪寅仙/作

汪寅仙进入了创作盛年,十分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当年,她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合作的《曲壶》,就是艺人与学者互补的光货经典代表作。汪寅仙说:“《曲壶》是1988年初,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和我共同合作设计的。那时,张教授来厂带了一批图纸想要与厂里的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正巧,我有一个设想,想做一个流线形的壶式,我们一拍即合。我和张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确定取蜗牛的有机生态构成整个造型,针对这一设想,画出了图形。”设计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赋予形态生命的过程。他们从蜗牛的有机生态中得到启示,寻找到了贯穿于造型结构的主线——圆的渐开线,从壶口开始,连接提梁,转至腹部,并通过腹部延伸到壶嘴的主线,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整体,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就这样,一件旷世杰作问世了。1990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汪寅仙在评价这件作品时说:“《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作品的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结合,形成的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整个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一件又一件经典之作的诞生,与其一丝不苟、谨慎严密的制壶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汪寅仙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提炼,使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画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运色上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近年来,越见成熟自信的创作中,散发着韵味无穷的艺术质感。

《蝉衣斑竹壶》 汪寅仙/作

汪寅仙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与紫砂花货的创作更为密切。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提炼加工,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紫砂的可塑性,赋予了艺术家对线条的无限追求,可刚可柔,可繁可简,造型也赋予了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那把《斑竹提梁壶》,壶身为圆竹段,竹节壶身采用倾斜的曲线,提梁把手为双枝交叉,其竹稍延长线化于壶身竹节之中,给人以流畅抒怀之感。还有《紫泥扁南瓜》壶,壶体为南瓜形,壶盖为瓜蒂状,壶嘴由瓜叶卷成,壶把则是瓜藤。壶身生动,壶嘴、壶把造型和谐统一,叶脉藤纹刻画逼真,极为自然可爱。

《紫泥扁南瓜》 汪寅仙/作

退而不休,得失看淡做实事

生于1943年的汪寅仙年已古稀,她的个人工作室就设在家里,窗外桃花开得烂漫,一片鸟语花香。不过现在汪寅仙待在工作室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外交流,或是接待客人。关注紫砂壶的人多了以后,谁都想来见见她。为此,她在院子里专门建了一个两层的展览馆。除了自己各个时期的作品外,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作品均有展示,这里凝聚了两代人对紫砂的点滴回忆。

《松竹梅壶》 汪寅仙/作

“我们幸运的是有这块泥巴。”汪寅仙说,近千年的捶打,紫砂老艺人留下了丰富的技艺。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既继承前人的宝贵遗产,又要想着办法把这块泥巴发扬光大。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生命体,它能映射出作者的胸襟、气度、人格、情怀,想要做好壶必须得先学做人。紫砂壶到了一定的境界,看的就不是壶而是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

《束腰高南瓜壶》 汪寅仙/作

除了创作,汪寅仙还喜欢读书、看画,欣赏艺术作品,凡是美的事物她都有兴趣。不忘初心的人,艺术生命,是常青的。

汪寅仙

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43年6月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造型各异,格调高雅。 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均有收藏,有些作品被选为国家领导出访礼品,许多作品在日本、美国、苏联、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展览,有些作品被当场高价竟购,许多作品成为壶艺爱好者的收藏珍品,在国内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多次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及研讨会活动。多年来,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总结并撰写紫砂方面的文章20多篇,1997年出版了《汪寅仙紫砂作品集》一书。2001年10月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内举办“汪寅仙紫砂艺术展”,同时多次向工厂及社会作出奉献。

猜你喜欢

花货紫砂壶紫砂
紫砂花货的艺术特色分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艺术奇葩——宜兴紫砂壶象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