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初的青花人生
2015-07-25文王霞
文 王 霞
袁筱初的青花人生
文王霞
深秋天寒,一碗汤药在手。馥郁的草木气息中丝丝清苦,缭绕的烟气袅袅娜娜。我的视线穿透这淡淡的热,停落在这只瓷碗之上。纯白底色,花青纹细,半枝青莲缠缠绕绕不到头。刹那间,丝丝恍惚。耳边似乎传来一阵阵箫竹之音。
《高台万木风》 袁筱初/作
我看到了一双手,这手修长白皙却沾满了灰白的粉浆,动作轻巧灵活却不失谨慎稳持。指间三两枝长短不一的纤笔,在那素白胚胎之上,轻描慢画,远山层峦,近水潺湲……转瞬,高炉门启,那只手绘青花瓷瓶,如一位衣着素雅的侍女,从云端款款盈舞而来……
《阁山云日》 袁筱初/作
袁筱初,手的主人。20世纪60年代初生于瓷器名都景德镇。袁氏家族,世代以制陶为业。筱初自幼研习山水、人物、花鸟书画。其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陶瓷工艺和陶瓷绘画。
《溪高云山》 袁筱初/作
从记事起,筱初就常常跟在父亲的身边,看着一堆堆的陶土,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艺,脱胎成美轮美奂的器物。这在他的眼里,不仅是神奇,更是吸引。父兄辈们,面对自己作品的那种满足与欣喜,都深深地感染着他。在那大大的作坊里,他耳濡目染,渐渐迷恋,熟悉掌握了陶瓷的生产程序。父亲欣喜于家族事业有了传承,悉心教导。很快筱初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想要从匠人变成艺术家,也必须像这青花瓷一样,经历种种的磨砺。”
父亲,一如他们那个时代的匠人,踏实而质朴,做事认真到了挑剔的程度。看着沾沾自喜的筱初,他这样说。
是的。
揉泥,拉坯,荫坯,定型,晾坯,利坯,补水,荡里釉,磨料,画前准备,勾线,分水,调整,施外釉,修底,装窑,烧制,氧化冷温,出窑。走过这一十九道繁复的工序,一件青花器物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
响鼓重锤,警醒了筱初。于是,他沉下心,俯下身,继续研磨技艺。
青花料性粘稠,泥板吸水性强。其上运笔容易陷入艰涩,从而缺少国画般的效果。
青花料不透明,画面层次很难达到丰富。
更兼这瓷器是一次烧成,容不得反悔,更无更改的余地。
加之青花烧制温度苛刻,稍有不慎,就发色不稳、不纯,你所有的预设都将成为遗憾。
面对这些,筱初沉下心,俯下身,潜心研习。他求学于中国工艺美术(陶瓷)大师王云泉老师,名师高徒,筱初的画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并加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也成为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
他的青花系列作品,运笔流畅。精准的烧制后,发色稳定,色彩纯正。整体画面洁净,层次丰富,具有酣畅淋漓的国画效果。
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之时,袁筱初也收获了爱情。
吴桂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景德镇陶瓷美术大师。
二人因瓷结缘,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夫妇二人,几十年沉浸在陶瓷工艺及陶瓷绘画中,几经磨练,深究探讨。在陶瓷釉料上曾得到高温颜色釉研发泰斗潘文景先生的指导和评价,并多次得到多位瓷艺老前辈的指教与认可,作品流向全国及世界各地,深得陶瓷爱好者青睐。其山水作品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密繁而不失空灵。其作品《乡村古寨》荣获“瓷园杯”三等奖;《林密鸟声幽》获“百花奖”铜奖。
筱初的作品富含中国传统青花的精髓,记得看过他创作的一个胆瓶,其上三两枝折枝牡丹饱满丰盈,寓意富贵,写意手法传递了活泼生动之态,艺术家采用泼墨技法填充釉料,充分释放出中国青花的淡雅清新和清脆之美。
袁筱初还注重器物形态之美。简简单单的立式花瓶,在他手下变化万千,特别是瓶口的变化尤其多。不经意处的小小变异,就赋予了作品灵动的生命。他将传统灯笼瓶体改进,广口,外撇,瓶身冬瓜般饱满。主图案采用通景式构图方式,充分释放中国山水画的造型之美和山林葱茏之状。用笔疏淡有致,留白巧妙,在提供了立体空旷的视觉享受之余,还有无尽的韵味令人遐思。
让手中的青花器具成为了艺术作品,袁筱初也已然从工匠脱胎换骨为艺术家。
青花,具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经久不衰。即便是在五彩缤纷的当代世界里,青花依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地位和市场地位,这固然源于青花瓷的美丽,更源于如筱初这样青花人的潜心创造。
如今,青花瓷已经成为中国名片。你看,嘎纳电影节上,范冰冰一身青花瓷晚礼服,端庄雍容,艳压群芳。
青花,瓷器,清纯的纹样,端庄的仪态,厚重的蕴含,一脉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智慧,甚至担当了一个泱泱民族的象征符号与代名词。这来源于自然的泥土,历经了清泉的淘洗,木石的捣碾,烈火的淬炼,方成就了清白刚硬的气质,一如我们骨子里的民族精神。
袁筱初
1962年生于景德镇,自幼就在陶瓷产业的熏陶下,默默地迷恋着陶瓷艺术,几十年来在陶瓷工艺及陶瓷绘画中几经磨练、深究探讨,陶瓷釉料上与夫人吴桂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曾得到高温颜色釉研发泰斗潘文景先生的指导和评价,陶瓷绘画曾得到陶瓷美术家王云泉先生及多位老前辈的指教并认可,作品流向全国及世界各地,深得陶瓷爱好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