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末贾鲁治河工程的初步研究

2015-07-25张振旭李可可

中国水利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决口治河故道

张振旭,李可可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430072,武汉)

元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河史上一次很著名的活动,它实现了朝廷治河保漕的目标,在一段时间内稳定了河道,对后世治河影响深远。前人对贾鲁治河的研究侧重于其治河的指导思想、工程布置及治河过程、历史功绩等方面,而对治河工程全面系统的研究依然不足。分析贾鲁治河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总结贾鲁治河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代治河有启示意义。

一、贾鲁治河的工程背景

1.河患及影响

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贾鲁治河在黄河北岸决口8年之后进行。至正三年(1343年)四至六月,河南各地大雨导致灾害,五月黄河决白茅(今山东曹县西北34 km)。至正四年(1344年)正月决曹州境,又决汴梁。五月大雨二十几天,黄河暴溢,平地水深2丈(1丈约3.07米,下同),北决白茅。六月北流决金堤(今濮阳、范县一带金堤),“灾区遍及济宁路、曹州、濮州、东平路等地。济宁路之单州(今单县)、虞城(今虞城县北)、砀山北、金乡、鱼台、丰县、沛县,曹州之定陶、楚丘(今曹县东南25 km)、成武都靠近分流水道。又泛及东明(今东明集镇)、巨野、郓城(主流走郓城境)、嘉祥、汶上、任城(今济宁市)等处。后水势北侵安山入会通河,部分水北侵将及滨海盐场。同年六月济宁路、汴梁路皆大水成灾”。之后几年也皆有水灾发生,导致“民老若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妨国计慎重”。

2.治理方案的形成

贾鲁曾在河决后任山东道宣抚官吏视察水灾,拟定治理方案,至正八年(1348年)为行都水监,“巡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工数倍”。但工部尚书成尊在勘查汴梁、大名、曹州、濮州、济宁等沿河形势,测量地形及水深后,博采舆论,反对复东流故道。赞成派与反对派争论相当激烈。朝廷未在决口之初就治河,主要因为至正四年的决堤未严重影响大都的漕粮供给。当时漕运主要仰仗海运航线,从至正七年(1347年)方国珍切断海运之后,元代海运一落千丈,漕运只能仰仗大运河。水灾破坏了大运河,朝廷的粮食供给受到威胁,生计难以保证,又危及漕运司管辖的盐场,朝廷的经济命脉也受影响,所以贾鲁的治河保漕方案才得以付诸实施。

二、贾鲁治河的过程

治河工程需要根据工程目的来选择方案、安排施工。贾鲁提出的第一策虽节省用功,但仅仅靠堤防挡水并不可靠。“根据以往的经验,河道决口往往是由于口门以下河身淤积严重,流水不畅,洪水来时因宣泄不及,即在上游堤防薄弱处溃堤决口。因而如不先疏浚故道,使水流畅通,即使堵住口门,使河复故道,在下次洪峰到来时,仍然会造成决口。”河道不疏通、不修整,洪水来临时很难保证北堤不再溃决破坏漕运,因此该策治标不治本。第二策虽工费数倍,但能满足朝廷保护会通河及盐场的需求。顺畅河道,堵塞缺口,引水流向东南远离运河而进入淮河流域入海,这是治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至正十一年四月四日,贾鲁被授以工部尚书总河防使(官位二品),调集汴梁、大名十三路居民15万人、2万军人,准备材料,开始治河工程。工程在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动工,七月完成故道的疏浚任务,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河内舟船通行,十一月白茅决口成功合龙,埽堤皆成,全部水土工毕,仅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巨大的治河工程,其果断神速为前代所罕见。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1.疏浚故道

白茅决口8年,故道严重淤塞,河水沿着决口向东北方向散漫,若要河归故道,必须为河水提供通畅的河道。贾鲁采用了疏浚生地、故道、河身、减水河等方法疏浚正河,疏浚的河道为白茅决口下游向东南由黄陵冈到哈只口的正河段,上游向西由决口到杨青村的凹里减水河段,总长度280里154步 (1里=360步,1步=5尺,1尺=0.3072 米,下同),约 155 km,为挖方工程,干作业施工,工程量很大但技术难度不高。工期由四月二十二日到七月底,历时近3个半月。其中,正河段由黄陵冈到南白茅新开河(生地)10里,南白茅至刘庄村浚河底(故道)10里,刘庄村至专固浚河底102里280步,专固至黄固新开河8里,黄固至哈只口浚河底51里80步,这部分工程总长182里,约100 km。开挖的面、底平均宽百余步至60步,深5尺至2丈余。凹里减水河段由缺河口至旧河处新开河3里40步,旧河处至张赞店疏宽河道(河身)82里54步,张赞店至杨青村新开河13里60步,这部分工程总长98里154步,约54km,开挖平均宽20余步至60步,深5尺至1丈4尺。通过疏浚,壅塞狭窄处得以加深拓宽,上百公里的顺直河道为堵口后黄河行洪提供有利条件,疏浚工程非常成功。

2.塞缺口及修大堤

在疏浚河道的同时,贾鲁将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也加以修治,使之形成统一连续的整体,阻挡洪水漫延。首先堵塞专固缺口,修建三重堤:新建(创筑)西堤330步,采用土牛及埽工技术,堤前置龙尾埽,起挑流保护正堤的作用;培修(修筑)正堤11里300步,包括用埽工堵闭145步缺口;补缺(补筑)东后堤8里,起到正堤后的另一道防线作用。其次补缺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4处,长47步。再次培修黄河北岸正堤,长254里71步,约140 km,包括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缺旧堤25里285步,板城至英贤村培修旧堤133里200步,稍冈至砀山县增培旧堤85里20步,哈只口至徐州路补缺107处,长3里256步。修堤工程在至正十一年八月下旬引河入故道前完成,这样才能顺利引水进入故道。

3.堵口合龙

至正十一年八月底放水入故道,引导黄河主流向东南方向行进,减小白茅决口处的过流,然后进行白茅堵口,这是贾鲁治河的系统思想。堵口合龙是此次治河工程的重点工程,直接决定治河的成败与工程目标的实现,是此次工程中技术要求最高的部分。为了顺利堵口,贾鲁在白茅决口前利用埽工技术修建了两道刺水堤进行挑流,又修建决口两岸的南、北截河大堤,截河堤直抵龙口,为最后合龙做好准备。但秋汛期间河水暴涨,黄河主流未能按设想进入故道,而继续向白茅决口决溢,河水冲刷北岸截河大堤,难以下埽进占,汛期堵口难度增大很多。若等到汛期后再堵口,任黄河沿决口行洪,之前整治的河道会再次被淤废,工程将彻底失败。贾鲁创造性地尝试采取了石船堤障水入故河的方法,将装满石块的大船用竹绠、巨索、合子板连在一起,构筑一道整体漂在水上的石船坝,并用铁锚、绳索固定于水中,然后人工同时凿穿所有船底,使石船坝沉入水中形成挡水建筑物加大挑流,从而调动主流,降低决口处的水势,为之后的下埽合龙创造有利条件,石船堤布置臆想图见图1。合龙工程非常艰难,贾鲁通过合理指挥及嘉奖工人的方式调动工人积极性,最终成功合龙,决河绝流使故道复通。石船堤技术是贾鲁治河成败的关键,石船障水、埽工堵口为后世治河提供了经验参考。

三、贾鲁治河的工程成效

1.政治成效

贾鲁治河工程完成后,黄河河道大致自封丘西南的中滦、荆隆口,东往长垣县南三十余里,东明县南三十余里,转东南经白茅、黄陵冈、商丘北三十里的新集、丁家道口,再东过单县南的黄固,稍东南经夏邑北,再东经砀山南的韩家道口、萧县西的赵家圈,再东经萧县北三里的冀门,再东经徐州城北下至邳州沿泗水入淮。河道在治河后的15年较为稳定,对于元朝多灾的黄河来讲已实属不易,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黄河再次北决。贾鲁治河花费中统钞184.5万锭,朝廷在此政局动荡的年代花费巨资治河,目的就是要保障朝廷的经济命脉。治河保漕,缓解了山东一带的灾区危害,贾鲁因此被封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丞相脱脱被赐予世袭答剌罕之号。但治河并未彻底改变百姓生活与稳定政治格局。元朝廷昏庸腐朽,纲纪废弛,对治理河患一直消极,推行改革毫无成效,社会矛盾积淀多年,通过一次成功的治河活动很难改善其政治局面。

2.社会成效

治河前后,元朝社会是动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动工前成尊等大臣反对治河就是出于稳定的考虑。治河前一年,河南、河北有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四月兴工后,在黄陵冈挖出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红巾军起义,之后河南大乱,后人有认为元朝灭亡由治河所致。但起义军并非从贾鲁治河工地开始,而且贾鲁当时对石人做了处理,对工人也有嘉赏,完全不是隋唐开凿运河时的征夫兴役,否则治河不可能完工,贾鲁也不可能封赏。只是部分工人在工程结束之后加入了起义军。贾鲁治河可以说是起义的导火索之一,但绝对不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元史》中对贾鲁治河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

3.技术成效

“白茅堵口实际上是一次理顺河道、以利安全行流和利于冲淤的治河活动。”其突出技术一是埽工,二是石船堤。埽工沿袭了宋代卷埽的做法,石船堤则是历史性的创造。采用这种施工技术的主导思想是:系统性地调动主流。治河为了保漕,就要让黄河水流远离运河,首先就要导水引流,修堤挖河,为黄河流向淮河提供道路。元朝以来黄河下游便是南北分流,而且黄河北路淤塞、南流趋势愈加明显,所以贾鲁经过考察确定河道入淮的布置是有根据的。其次,先疏、再挑、后堵也是对决口水流变化的深刻认识而采取的对应措施。决口合龙投放材料的大小、重量与速度根据决口水流的单宽流量来确定。在古代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有效减小决口的单宽流量做法便是将主流挑开,而埽工在水流较大处难以下放,石船堤可以同时沉入大量材料迅速成堤,从而挡水挑主流进入故河,可见“鲁习知河事”。

4.文化影响

贾鲁治河的成功为后来的治河提供了思路。朝廷治河保漕的思想也是明、清两代治河的主导思想。后人对贾鲁的施工技术及历史评价有诸多议论,渐渐形成了关于贾鲁治河的治河文化。一是关于贾鲁治河部署的讨论:疏、浚、塞是否可以解决黄河问题?贾鲁治河的河道稳定只有十几年,有人认为河道流路选择有问题,应当采取南北分疏的方法;有人认为石船堤是成功关键,但是堵口还是挑流难以确定,因为明清堵口工程很多但没有敢在汛期进行的,贾鲁的奇迹难以复制。二是治河技术的讨论。堤防、河道和堵口的修治技术、操作方法记录于《至正河防记》中,是施工技术的系统应用。对于堵口是否盘筑裹头、截流坝的设计、引河的开挖、挑水坝的安排、草土埽工的筑法都有启示作用,促进后世治河技术的发展,有些经验至今值得借鉴。第三是贾鲁个人评价与工程意义的讨论。对贾鲁个人的魄力、胆识、智慧的赞扬,对其不审天时的批评,对治河工程导致的政治社会影响等,前文已述。四是治河的组织管理,如水工的调集、军人与居民的配合、对工人的安抚措施,都是人员组织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施工方案与进度上根据工程目标合理划分施工步骤,整个施工过程跨越汛期,是治河上比较忌讳的时间,可见当时对工程需求的紧迫程度,更加凸显贾鲁在施工组织上的高明。这些都是因为贾鲁成功治河而带来的治水文化现象。

四、结 论

纵观贾鲁所处的历史时期,他主张“河必当治”的意见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于河患不应放任不管,采取治理措施是积极的,有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工程施工中的困难、挑战都能够主动应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赞赏的。但元朝政府没有因治河获得挽救,反而导致了起义的发生,贾鲁治河的目的过于简单,工程的社会负面效应考虑不足是当时的局限所在。今天,对于贾鲁的积极治河思想,对于工程施工的全面系统布置与大胆创新,仍可为借鉴。

[1]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元史·河渠志三[M].北京:中国书店,1990.

[3]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水利史稿(中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4]邹逸麟.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A].椿庐史地论稿[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河防通议至正河防记合刻 [M].刻本.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藏版.1936.

[6]黎沛虹.元代贾鲁治河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2(1).

[7]章采烈.也论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的关系[J].江汉论坛,1988(1).

[8]秦松龄.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J].晋阳学刊,1983(3).

[9]李可可,黎沛虹.简论我国古代黄河泥沙运动理论及其实践 [J].人民黄河,2002(4).

[10]杨持白.《至正河防记》今释(续)[J].农业考古,1986(2).

[11]冉苒.贾鲁治河思想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猜你喜欢

决口治河故道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秋风吹彻(组诗)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