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班级家庭”管理模式
2015-07-25王智君
王智君
提到家庭总让人感到温馨、温暖。那么何谓“班级家庭”的管理呢?顾名思义,它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尝试的一种班级家庭化的管理模式,会让每个学生在班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苦可以诉,有乐可以享,有志可以立,有才可以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一种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如何选好班级的领头羊——家庭的家长
一位好校长成就一座好学校,一个好家长成就一个好家庭,他的理念、责任、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家庭,所以在选“家长”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决不能草率行事,要考虑其综合素质,学习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如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活泼开朗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谦逊有礼的品质等,都要考虑到。还要积极与候选人沟通,看其是否乐意去做这件事,因为我们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看来,一个能力一般的人,只要他乐于去做某事,一定会去思考很多问题,只要能有所领悟,做不好是不可能的,人贵有悟。
二、“分家”
分家与传统意义上人分小组不同,现在要分开的小“家庭成员”宜少不宜多,最多五个人。为公平起见,采取绿色竞争,每个小家庭成员的男女比例、学习成绩、品质等在原则上不能有太大的偏差。等家长定好后,谁是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都凭“家长”的智慧决定。家庭成员也都有自己的职责,都不能坐享其成,都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处理家庭矛盾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应将每一个小家庭成员的优点扩大化,并作为正面的典型案例来讲,让其本人因得到表扬而感到幸福,让他人也“见贤思齐”。这样会避免矛盾的发生。
地球不是正方体,人们不能躲到一个角落里,地球是个圆体,人们只能礼尚往来。同在一个灶台上,勺子总会碰锅沿。那么当家庭成员有了矛盾时,如何解决呢?家长在问题处理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在了解了实情之后,耐心细致地处理。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他们是亲情关系,亲情是人世间所有情感当中最为珍贵的,丢失了亲情,你将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就像一个人在无边的黑夜走泥泞的小路一样。这个时候,要让他们明辨是非,谁对谁非一定要让他们心知肚明,让有理的一方要学会包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让无理的一方要学会感恩,感恩对方给予的宽容。
四、家庭之间通力合作,达到双赢
我相信每一个小家庭都在努力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家安定、富足。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家长之间要学会合作,鼎诚团结,营造“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良好氛围。所以每个家庭千万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个人在欣赏、学习、收获的体验中,定会感觉到家庭的快乐、人生的幸福。
五、家庭中的“一帮一”
十个指头尚不能一般齐,一个家庭成员的素质更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弱者,我们不能嫌弃,更不能放弃,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把弱者丢下,我们只能给予其更多的关爱。
班级家庭管理和普通班级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以情动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第一要务,磨刀不误砍柴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虽然这个家庭成员都是少年,但家长要像教育婴孩一样,不厌其烦地去纠正他的每一个不良习惯、每一次不规范行为。
班级家庭中,要大的管小的,一帮一,管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学习成绩的提高等各个方面。大的要管小的,身正其令则行;身不正,有令不行,所以大的要学会自我约束。同时“老大”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快速地成长起来。
班级家庭中,大的管理小的时候要细化,具体要达到什么程度,是超额完成还是有所创新,都要有所表示。比如表扬一个人可以是多种形式,不一定是物质上的。
六、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作为一线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而不应靠榨取、延长时间来管理班级。这样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万事俱备只等回家的局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班级管理者,若无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在短时间内,可能会看到一点效果,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战斗力,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是小事,若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将会毁掉学生的一生。教师只有桃李芬芳,才会收获一个园丁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还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兴趣爱好,从书香中提升道德修养,从试验中感受理化的魅力,在操场上尽显飒爽的英姿……我相信在这个家庭里,一定是群贤毕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知识之家。
班级家庭管理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从表面上看,班级的管理者当起了“甩手掌柜”,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位管理虽然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但这场节目的呈献水平,绝对离不开管理者智慧的大脑、辛勤的付出。虽然班级家庭管理模式正处在一个初探阶段,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勇敢创新,这朵“和谐之花”定会越开越艳,一定会受到更多教育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