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白毛女》中“喜儿”主题的艺术发展
2015-07-25梁婧
梁 婧
(九江学院 艺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发生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它集鲁艺全体成员之大成,凝结了集体的力量。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全剧主要人物喜儿——白毛女的音乐主调的运用,塑造了深刻的旧社会农家女的典型形象。
一、《白毛女》中“喜儿”音乐的主导主题
“喜儿”的音乐主要建立在《小白菜》、《青阳传》及河北梆子、秦腔等戏剧基础上。①作曲家选择这些民歌和戏曲是有原因及其目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的一个乡村里,所以作曲家选择的民歌全部来自华北,因此这些民歌相互间风格都很相似,并且与故事也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小白菜》。《小白菜》是流行于河北地区的一首悲歌,讲述的是一个在封建旧社会中失去母亲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由于《白毛女》中喜儿在黄家“口含黄连度日月”的悲剧性形象与小白菜的遭遇有相似之处,所以作曲家们以这首民间小调作为喜儿的主导主题,贯穿整部歌剧。②
(二)《青阳传》。《青阳传》也是一首河北民歌,它是描写喜儿的另一个主导主题,主要用于刻画喜儿天真浪漫、温柔可人、美好的一面。在即将结尾的“山洞相见”一场中,当人们把喜儿从山洞里解救出来时,乐队又奏出这个主题旋律,让人回忆起当初喜儿温柔、可人的少女形象,与白毛仙姑的形象作了一个鲜明对比。
(三)戏曲主题。戏曲主题主要以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戏曲曲调为基础,主要运用在“喜儿仇恨爆发”这一幕中,刻画了喜儿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戏曲独特的曲调与表演方式将喜儿的仇恨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喜儿情绪的宣泄加分添彩,描写了喜儿坚强、有抗争精神的气节。
二、“喜儿”主题音乐的发展
(一)《北风吹》。《北风吹》是喜儿的第一个唱段,描写的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喜儿等爹爹回家的场景。由于《小白菜》的曲调不适合此时喜儿活泼单纯的性格,因此作曲家有意识地把原民歌作了变形。《北风吹》将原本悲戚的5/4慢速拍变成了流畅的3/4拍节奏型,音区也有了扩展,使旋律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并将原来的下行悲凉凄婉的旋律改变了旋律形态:将前三小节的结束音向上纡回,使之亲切流畅。
(二)《我盼爹爹》。为了对比喜儿前后的性格,为后面的冲突作铺垫,作曲家结合《青阳传》写了《我盼爹爹》的唱段,对前面的《北风吹》作了补充:唱段节拍变成2/4拍,速度相较《北风吹》更快,将喜儿此刻急切盼望爹爹回家的心理活动体现出来;音符加多使之变得更开朗;旋律更多地运用了二度音程的反复,并增加了旋律的跳动性,体现喜儿此时欢欣愉悦的心情,塑造了单纯开朗的少女性格。
第一幕的第四场,喜儿伤心欲绝地扑到爹爹身上痛哭时,主题又有了新的变形。唱段的拍子变成了4/4拍,并在原主题旋律呈自上而下的线性特征基础上将主题材料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在这段旋律中进行广泛使用,每句的结束音也被拖长。这种旋律呈现悲哀哭诉的特征,加上在唱法上哭音的使用,深刻地描绘了喜儿丧父无助伤心的心理。
(三)《打过了三更》。随着剧情的发展,喜儿的主题性格又有了变化,在第二幕中,喜儿被黄世仁强抢进家门,在黄家受了几个月的折磨,在回忆起爹爹和乡亲们时唱起了《打过了三更》。这段旋律是喜儿此刻的自白。此段的旋律与主题几乎一模一样,这是此刻喜儿的遭遇决定的。在这里喜儿的处境、性格与小白菜死了亲娘过着孤苦的生活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旋律中我们可以看见作曲家巧妙地将主题变相地强调一次,有层次地刻画了喜儿在黄家孤苦凄凉的状态。
(四)《刀杀我,斧砍我》。第二场的第四幕,喜儿遭黄世仁侮辱后悲痛欲绝。此时喜儿唱起了《刀杀我,斧砍我》。由于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此一般规律整齐的节拍与节奏型显然表达不出喜儿的心理;所以作曲家运用了民间戏曲中如戏剧朗诵般的散板来刻画此时的音乐。并在3/4拍“刀杀我,斧砍我”这一部分出现了接近喜儿另一个主题——复仇主题的音调。下行二度音程,并在三连音处将音程扩大,此音调的出现不仅强调喜儿内心的委屈哀苦,同时为后面“喜儿仇恨爆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结语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导主题通过不同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并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性,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展示。这些正是全剧最为成功之处。在它之后出现的中国戏剧音乐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白毛女》的影响。
注释:
①马可.歌剧《白毛女》音乐形象的塑造[J].新文化史料,1995(02).
②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向延生,朱萍.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创作与排演(上)──纪念歌剧《白毛女》创演50周年[J].音乐周报,1995(08).
[2]郝亚莉.《白毛女》音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J].泰山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