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权主义视角下电视亲子栏目研究
——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例

2015-10-26马世界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女权主义亲子

马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女权主义视角下电视亲子栏目研究
——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例

马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爸爸去哪儿》为年轻夫妻家庭营造了一个梦幻而又真实的“游戏平台”,让初为人父、为人母的年轻人在看明星父子游戏、闯关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爸爸去哪儿》不仅吸引了年轻爸爸妈妈的目光,而且成功抓住了许多单身女孩的眼球,并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关注“星爸萌娃”的旋风。单身女性的追捧为我们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以女权主义相关理论为框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归纳电视亲子栏目热潮原因。

女权主义;《爸爸去哪儿》;亲子栏目

物质生活的丰富促使人们去寻求更多精神层面的满足。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各种电视真人秀栏目,喜欢在其中得到一些宣泄和满足。电视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风头正劲,并成功掀起了亲子栏目的热潮。《爸爸回来了》、《饭没了秀》等同类节目的跟风、强劲的收视率以及“萌娃”们火箭一样蹿红的速度都反复印证了当前这类电视综艺节目火热流行的趋势。本文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爸爸去哪儿》进行分析。

一、栏目女权主义定位

《爸爸去哪儿》节目定位明星亲子互动交流,准确把握了中国乃至人类永恒的话题——亲子情和家庭教育。亲子情无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爸爸去哪儿》在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的窥探欲望的同时,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点燃了人们回归家庭的渴望。节目不仅让许多成年人找到自己童年的回忆,也为大量为人父母者提供一扇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重新了解自我,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在凸显父亲这一亲子关系中“严父”角色的嬗变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慈母”角色的重新定位推到台前。中国著名的女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对女权主义的概括为:女权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1]。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审视中国人的父权思想,无论在社会生活亦或家庭生活中,其权威性都是不可撼动的。这种权威性的最直接体现,便是家庭生活中女性的从属地位,身为家庭生活中相对意义上而言的弱者,母亲和孩子被捆绑在一起,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被定义为母亲的重要职责,而从来不会有人去要求父亲整日为孩子洗衣做饭,照顾起居。这不成文的规则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作用,所不同的是,随着女性定位职业化,父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站在女权主义的角度审视节目定位,可轻易觉察到节目组对于这个微妙变化有意或无意的把握,让父亲介入到孩子的日常起居,既要有父亲式的教育,又要有母亲式的体贴,从而在父亲这一角色中赋予了男权与女权的双重视角,也正因此,观众在电视中观看忙前忙后的父亲时,没有一刻会忘记母亲这一角色。

二、栏目的受众分析

《爸爸去哪儿》以五个从事不同工作的明星爸爸和他们性格迥异的小宝贝为主,他们一起到偏僻的村庄或是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数日,以体验生活为主题。节目一经播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引起了极大的话题性,便收视率更是一路飘红,而究竟是哪些观众对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情度最高呢?

艾瑞数据显示,从观众构成看,《爸爸去哪儿》的女性观众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66%和34%;年龄构成上,25-34岁的年轻观众尤为突出,占比达37%;从集中度来看,女性观众和25-34岁人群对节目明显更为偏爱。

从观众教育程度构成看,学历在高中以上的观众占比总和达到67%;就集中度看,观众学历越高对节目的偏爱度越明显。从观众职业构成看,初级公务员/雇员的占比最大,达29%;而干部/管理人员集中度最高,达123%,初级公务员/雇员的集中度也达120%,这两类人群更钟情于该节目。

综合上述所示统计数据,可提炼出如下几个关键词:女性、年轻、学历,即在25—34岁的年轻女性当中学历程度较高者,均为《爸爸去哪儿》收视集中度最高的群体。德国接受美学主将之一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而正是《爸爸去哪儿》的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所构成的这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这部分年轻有为的女性,透过女权主义的审美视角去赋予节目更加深刻的意义构成。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女性对于《爸爸去哪儿》共鸣的体现,正是在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女性更多独立的空间,让女权主义的萌芽在历史的拐角处暗自生根。虽不能说《爸爸去哪儿》成功的高收视率正是基于对女权主义无意识的传递,但可以肯定的是,女性是构成《爸爸去哪儿》女权主义意义空白的最主要群体。也正是这种对于节目意义构成的参与,成为了高收视率背后稳定的奠基石。

三、女权主义的内容传播

电视传播属性要求:无论多么华丽的内容,都需要披上更加绚烂的外衣。《爸爸去哪儿》每期节目都有5位明星爸爸跟子女72小时的乡村体验,爸爸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从节目的内容来看,从为孩子做饭、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为孩子打早餐、为孩子采购食材、与孩子一起买菜体验生活等这些具有明显女权主义倾向的任务设置可以很好地展示父子关系和情节变化,从而将“剧情”与“节目”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真人”和“秀”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戏剧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爸爸去哪儿》通过对于节目中任务的设置,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同样也具备着呈现和反映现实世界的作用。将现实生活有目的地搬到电视荧屏上,经过戏剧加工的再现,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可能更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对荧幕上“星爸萌娃”日常生活起居镜头的有机截取与组合,使得每位父亲都具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星”爸形象对比中,郭涛成为了典型的传统父权形象的代表,对孩子严厉而不失关怀,而从王岳伦起初对于孩子日常起居的手忙脚乱来看,他也可以归为传统父权形象的代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林志颖与田亮,从林志颖准时喂孩子喝牛奶、为熟睡的孩子驱打蚊子等行为看,其无微不至的程度不亚于一位细心的母亲,而具有洁癖性格的田亮,更是在每次做饭前都要把餐具刷洗到自己十分满意的程度,才放心让孩子使用。这两位父亲的角色在女性收视群体中的高人气,想必源自于这种在男权身份上母性意识的体现。如果将郭涛、王岳伦和林志颖、田亮四位父亲角色分别按其在节目上的表现分为“父性的父亲”和“母性的父亲”两种类型的话,那善于烹饪、又会站到孩子角度为孩子讲道理的张亮则更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形象。

由此角度继续对文本内容进行考量,这种对于父亲一个身份、三种不同属性的赋予,确是对“现实的模仿”。这有意而为之的人物设定,产生了“秀”的部分中自然而然的剧情演进。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这种演进,可以说是没有对错的。广义的女权主义,代表一切处于弱势的群体。因而,具有“孩子”属性的张亮和具有“母亲”属性的林志颖和田亮,都可以被看作是“女权主义”式的父亲,从而被抽象化为一种女权主义;而本身就具有鲜明父权特征的郭涛和王岳伦则可以被抽象化为一种父权主义的象征。因此,《爸爸去哪儿》从文本内容角度来说,其本身就是“男权”与“女权”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式的剧情演进。

四、结论

《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带给我们的思考都是多样的,而在人们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感知中,其意义也慢慢地在学术和生活中扩散开来。女权主义在经历过早期“羊大为美”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这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广播电视艺术作为艺术门类的新生儿,同样在偶然中体现着必然,在现象中体现着本质。《爸爸去哪儿》火热的现象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女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日益独立,日益被尊敬、被理解的社会现实。

[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思屈.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心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伊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荒林.中国女性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G222.3

A

1007-0125(2015)06-0105-02

马世界(1990-),男,河南安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艺术与技术。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女权主义亲子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