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及对策浅析
2015-07-24欧文龙
欧文龙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以上论述说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简单分析。
一、现状
尽管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影响日益巨大,可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仍然没有被安排到恰当的位置,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硬件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条件整体落后,信息化普及率还不高。学校的计算机教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庄浪三小为例,学校只有一间计算机教室,三十多台计算机。四至六年级信息技术课每周每班只能安排一节,并且是两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学生每周实际上机时间不足二十分钟,一学期下来,总共上机时间不到六小时。很多家庭也没有计算机,学生学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复习和巩固。上机时间得不到保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软件方面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基层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他们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他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会使学生只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
目前在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八成是自学成材,还有部分是经过培训半路出家的。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难以胜任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二、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技术认识水平
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技术认识水平。不能单纯地认为计算机教育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所谓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是其发展的热点。故计算机教育无疑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绝不能因此就将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以前者来替代后者。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二)加大投入,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地方政府、学校和家庭要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倡议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为自己的孩子添置计算机,引导社会上效益较好的企业为学校捐赠计算机;政府也要尽最大努力,为基层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积极建设绿色网站和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网站,彻底净化网络,为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增长见识,培养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之一。针对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这一现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发展如此迅速,应用如此广泛,对社会影响如此深远,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随着政府、学校和家庭信息化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大,随着全民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