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阎学通:亚太已形成中美两极格局

2015-07-24邓媛

公务员文萃 2015年7期
关键词:两极格局东南亚

邓媛

美国认为中美实力并不对等

《国际先驱导报》:您最近讲到一个判断,中美不会在2015年建成新型大国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仍认为中国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但您又表示,在亚太地区,已经是中美两极格局了,那么是说美国现在还无法接受两极格局?

阎学通:“两极格局的形成”与“中美实力地位的差距”是对两个不同事物的表述。在两极格局里,“两极”的力量对比也会有程度差别。例如,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至少是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时就形成了。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那时的苏联在实力上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直到1972年,美、苏谈判《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时,双方才达到势均力敌的水平。

我认为,目前亚太这个局部地区,形成了中美两极格局,但在全球范围内,还仅是中美两极化的发展过程,两极格局还没形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不认为中国有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对等实力。即使亚太地区已形成两极格局,中国的实力仍弱于美国。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与美国相同的实力,因此中国不应享有与美国平等的地位,美国不接受“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这一条。目前,缺乏相互尊重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障碍。

“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在变

Q:那么中美现在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的态度,各自有没有变化?

A:今年是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四年了。在这几年里,美国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前期不愿意接受到后来一度愿意接受,现在又拒绝使用“新型大国关系”来定位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方面,有关这一概念也有变化。最早叫“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来被拓展为“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不限于中美两国关系,而是也用于与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关系。中俄201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说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提法,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与大国的关系,而且适用于与所有国家的关系。由于“新型国家关系”的泛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特殊性淡化了。

美国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拒绝和“新型国家关系”在中国的泛化,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面临了更多的问题。

“第三国因素”影响中美关系

Q:近年来,中美关系常常会受到第三国的影响,尤其在中美日之间表现明显。在您看来,2015年,“第三国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程度大吗?

A:在亚太的中美两极格局中,美国的支持者是日本,中国的支持者是俄罗斯。

如果我们跟2014年时相比,我想,今年日本、俄罗斯的“第三国”因素使中美矛盾深化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今年,中国与日本不存在政治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会从“政冷经冷”向“政冷经热”发展,中日间的对抗可能会保持,但会保持在现在对抗的水平上,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而美国与俄罗斯目前的对抗水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那么美俄之间的关系,将是从去年的全面对抗向今年更严重的全面对抗发展。

两国将激烈争夺规则制定权

Q:总体来看,今年中美关系的冲突性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A: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是世界性大国,中美战略竞争已经从东亚地区向全球扩散,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区域上看,双方未来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正在增多。比如,中美很有可能会在中东地区发生冲突,比如当年叙利亚危机一出现,中国就面临在联合国表态的问题。虽然,中美今后争夺的重点是东亚地区,但发生冲突的地区不会仅限于东亚。

从内容上看,今年,规则问题可能更受中美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段时间已经表态,亚太地区的贸易规则应由美国而非中国主导制定。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贸易规则不能拿出一个改革建议,这可能吗?美国也知道贸易规则需要改变,但是中美在改革方案上发生分歧、产生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认为中美今年在规则方面发生冲突的概率不会比去年少。

总体上看,今年中美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程度和去年相比差不多。由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根据这三条标准,2015年肯定建不成新型大国关系,2016年也很难建成。我不是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感到悲观,而是根据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

中美在东南亚竞争将加剧

Q:您认为接下来中美主要争夺的地区是在东南亚。

A:是的。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势均力敌,因此谁在东南亚投入的精力大,谁就能在重塑这个地区的外交环境方面取得成果。

目前在这一地区,与美国关系近于中国的国家有菲律宾和越南,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的包括缅甸、印尼、新加坡、泰国、文莱。与中国关系比跟美国近的有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正因为中美双方的影响力势均力敌,所以谁努力多一点,使局势有利于自己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Q:中国如何取得优势呢?

A:我认为,中美在东南亚战略关系的竞争核心是:谁为这个地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我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竞争中的短板是不承诺安全保障,而美国则承诺提供安全保障。东南亚国家最关注的利益是安全利益,而美国恰恰承诺提供帮助,而我们不承诺。我国的优势在于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而这是美国的短板,它无力提供。我个人认为,如果我国改变对东南亚国家不承诺安全保障的原则,也就是将短板补齐,我们在东南亚获得战略优势的机会是很大的。

Q:对外提供安全保障意味着结盟吗?

A:我认为,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与合作共赢没有矛盾。提供经济支持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提供安全保障也能合作共赢。问题不是提供安全保障妨碍合作共赢,而是难以坚持不结盟原则。只要继续坚持不结盟,就没办法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结盟是人类用了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外交战略,不是冷战思维。如今世界上的200多个政治实体中,采取中立的国家是少数,而且是小国。历史上,世界级强国有两类,一类是当盟主,一类是吞并他国一统天下。不结盟且不吞并他国的世界强国是罕见的。一个富裕且强大的国家不结盟,到底是对它有好处的还是没好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今年外交工作重点应放在周边

Q:这回到了您一贯的坚持,中国需要放弃韬光养晦政策,考虑结盟。

A:我认为,今年中国在外交领域若想有比较大的作为,工作重点不应在美国,而应在周边。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我国如果得不到周边国家支持,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

争取他国不反对自己和争取他国家支持自己,是性质不同的事。不伤害他国就有可能使对方不反对自己,但是仅不伤害他国是无法争取到他国支持的,让对方获益才能争取到对方的支持。中国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广泛的国际支持,韬光养晦是一个减少他国反对的策略而不是扩大国际支持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韬光养晦策略满足不了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这个策略已经不适应我国海外利益拓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现状,因为我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国际支持才能实现。

以“一带一路”为例,在他国建设基础设施,只能依靠所在国为基础设施提供安全保障,即使我国想亲自保护也得所在国同意才行。所在国为什么愿意保护这些基础设施呢,是他们从这些基础设施受益。只有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的工程才可能实施,沿线国仅仅不反对是实施不了的。

Q:“海上丝绸之路”会改变中美在东南亚的力量对比现状吗?

A:有这样的作用。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以经济工作为基础的外交事务,我认为刚好相反,这是一个以外交为基础的经济项目。第一步工作是外交,先改善与沿线国的政治关系,而后才是经济项目的落实。改善政治关系是“门票”,有了门票才能进门。

我认为,在坚持不结盟的条件下,中美在东南亚的势均力敌的状态有可能要持续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起来之前。这个建设过程,就是改变势均力敌状态的过程。要是“一路”建设起来,那么我们在东南亚的战略优势也就有了。我对通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一路”建设比较乐观。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两极格局东南亚
动物“萌主”在两极
活捉一只“怪怪虫 ”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国产剧两极:青春励志剧口碑最好,老戏骨更受欢迎
美俄聚焦东南亚
格局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