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
2015-07-24邵晓峰
邵晓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的高与低、能力的强与弱、本领的大与小,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队伍建设,是目前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连云港市赣榆区现有村党组织书记42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4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57名。
立足“选得准”,畅通选任渠道,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储备充足源头活水。着眼于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积极创新培养选拔机制。一是突出“双带双强”标准,拓宽选人视野。按照带头创业致富、带民共同致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标准,积极从本村致富能人、优秀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创业人员、机关事业干部中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目前,全县共有350名本地致富带富能人、32名优秀退伍军人、10名返乡创业人员、16名大学生村官、52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3名二线干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占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总数的75.59%、6.91%、2.16%、3.46%、11.23%、0.65%。“双带双强”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达98%以上。二是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民主择优选任。全面推行“公推直选”,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中,100%的村级党组织采用公推直选方式进行换届,共有32000多名党员群众参与公推村级党组织班子候选人初步人选,有4611人报名或被推荐参选,其中党员自荐的1988人,进一步扩大了党员群众的参与面。三是按照“备用结合”要求,广开渠道培育。建立村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实行“四推两考一公示”制。采取组织推、党员推、群众推、自我推的“四推”方式,公开推荐村级后备干部初步人选,初审合格后,经任职资格考试、镇党委考察、征求村“两委”会意见后,最终确定村后备干部人选,并在所在村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全区已建立1700多人的“双强”型村后备干部人才库。注重后备干部培养教育,与赣榆中专校联合举办村干部学历提升班,各镇建立“一品课堂”,围绕“一村一品”打造产业能人。将村级后备干部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后备干部“双述双评”制度,适时将优秀“双强”后备干部选进村班子。
立足“想干事”,落实激励举措,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增添不竭动力。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坚持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精神激励并举,进一步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热情,提升岗位热度。一是落实工资待遇。制定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确保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不低于全区农村劳动力人均纯收入,考核报酬不低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从财政转移资金中支付,由区财政设立专户,统筹发放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个人。2014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基本报酬为15546元/年。二是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拓展村级干部成长渠道,优先推荐优秀“双带双强”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将特别优秀的村干部提拔到镇党政领导岗位。近几年,先后有19名优秀村干部被提拔进入镇领导班子,60多名村干部当选区、镇人大代表或区政协委员。2014年,安排4个公务员岗位定向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招考,推荐、选举6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区党代会代表,1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表彰为省市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是落实离任保障。制定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确保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00%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落实离任村干部离任补助制度,仅2014年上半年,面向2124名离任村干部发放补助经费473.736万元。
立足“能干事”,优化教育培训,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搭建广阔平台。针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现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加大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培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管理能力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一是集中轮训。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区委组织部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每年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一次轮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农村实用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党务工作知识等。各镇党委也根据实际,每年举办一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并定期组织他们开展理论学习和汇报交流等,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形成思想合力、激发工作动力。区、镇分别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档案,将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2014年以来,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班2期,46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轮训一遍。二是专题培训。依托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兰德培训中心等机构,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优秀年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每年有计划选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外地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整合区委党校、赣榆中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网络互动平台等资源,开设“半月课堂”,以专题讲座为主要形式,平均每半月举办一次镇村干部培训班,有力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三是学历教育。积极鼓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升学历层次,对参加脱产班、自学、函授等学历教育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镇党委和村集体给予适当补贴。2011年以来,区委组织部联合赣榆中专,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举办“全区农村干部学历提升班”,择优录取60名优秀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参与本科、专科学历层次的学习,着力改善村级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结构、提升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目前,全区45岁以下的20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93名,占46.27%。
立足“不出事”,强化管理监督,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廉洁从政创造良好环境。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人,着力于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结合村党组织换届后选举治理工作,开展新一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期“双学”承诺活动,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年度和任期工作目标内容。坚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双述双评”活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述职,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评议,进一步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责意识。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报酬、奖惩、提拔使用直接挂钩,奖优罚劣。2015年以来,先后有2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因不能胜任工作或违法违纪被免职或调整,畅通“出口”,纯洁队伍。三是实行任免备案管理制度。区委组织部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档案,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前请示、事后备案制度。对选任过程实行流程控制,从事前报告、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民主选举、任命和任前谈话等七个环节,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用及任免过程进行全面规范,保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稳定。
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部分村(社区)两委班子不健全,无人理事情况仍然存在。目前,全区仍有个别村党组织书记由于原书记被免职、辞职等原因,本村无合适人选,安排镇机关单位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从挂职人员发挥作用的情况看,多为在位不在岗的“挂名”书记,作用发挥普遍一般。目前,全区虽然建立了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但是能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的,数量不多。目前,全区有72个村党组织书记的年龄在55岁以上,其中29个村的党组织书记年龄在60岁以上,农村工作后继乏人成为不争的事实。
部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不高,科学发展能力较弱。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学历结构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8名,占14.69%。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等知之甚少,不能真正掌握内涵。组织开展工作,要么凭经验“照葫芦画瓢”、要么被动应付当“传声筒”,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新农村建设进度缓慢。2013年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以来,我区先后有3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因履责不力、不胜任岗位或不愿继续承担责任被免职或主动辞去职务。
部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风不实,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少数村干部缺少应有的宗旨意识和责任观念,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事业心和责任感,与领导走得近,与群众离得远,只管完成任务,不管长远发展,甚至不按“规矩”办事,个人利益、家族矛盾、宗派观念都可能左右少数村干部行为。不顾集体和群众利益的“乱作为”,以及在发展压力面前的“不作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我们处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看,近7成是因村干部政策偏差或方法不当引起的。近3年来,因违纪违法问题被处理的村两委主要干部就有20多名。
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村(社区)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集体经济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村级组织建设的水平。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些村为完成任务,随意处置集体资产、乱批宅基地的情况屡禁不止,致使本来就极其有限的村级集体资产更加脆弱。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势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形下,村党组织无力发展经济和进行各项建设,有的甚至组织运转困难,干群关系紧张。
三、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
突出选任标准,配强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选拔是基础。一要明确选任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握政治标准、实践标准和群众标准,切实把那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选拔到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二要拓宽选人视野。坚持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等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同时,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区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三要坚持定向培育。面向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两新组织优秀员工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对纳入视野的后备人才,要落实专人结对帮扶,安排参与村级工作,待条件成熟,将其选拔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
加强教育培训,育好队伍。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一是强化培训领导。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成立由区委组织部、民政局、教育局及各涉农部门组成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协调培训工作的有关具体事项。实行教育培训奖惩制度,参加培训情况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范围,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表彰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丰富培训资源。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培训队伍人才库。在全区建立村庄建设、创业致富、高效农作物栽培等培训示范基地,定期组织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观见学,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依托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办村级干部学历提升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突出针对性,注重培训实效,坚持学以致用;专题教育突出形式的多样性,依托苏州农干院、兰德培训中心、赣榆中专等区内外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培训效果。继续办好半月课堂,采取集中授课、送课下乡、用好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网络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素质。
强化管理考核,管好队伍。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目标管理责任制。村党组织书记上任时,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任期目标、年度目标,与镇党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向村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承诺,在村常年公示,年底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接受评议。二是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考核制度。研究制定《赣榆区村级领导班子及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落实奖惩举措,进一步增强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激励制度。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激励制度,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提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四是健全村党(社区)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实行“四议三公开”工作法,严格落实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及任期审计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建立不合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整制度,畅通队伍出口。
选拔后备力量,储备队伍。针对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把村级后备干部作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健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培养一支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需要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是健全选拔机制,拓展选任来源。研究制定《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办法》,严防村级干部家族化倾向,坚持高标准选人,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青年群众作为选拔对象。注重从“五种来源”及女性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年龄、性别结构。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区、镇、村分层建立数据库,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管理。二是推行预任管理,促进良性循环。建立以任职预审、预任和试用期制度,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的微观管理。对村干部来源坚持预审制度,每年组织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及考察;建立不合格村干部退出制度,为年轻有为的村级后备干部畅通上岗渠道。针对班子建设需要和班子调整,及时将后备干部补充进班子,实行预任制管理,并进行为期一年试用,适当增加危机感,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