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2015-07-22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能问、敢问进而想问、善问、乐问,逐渐激发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创新。让学生能问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敢问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善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激发提高

前不久卸任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余国良《直面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应该说是与学生求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淡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唤醒。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打好知识基础,让学生能问

创新需要有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来做支撑,因为没有一定的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价值而且可持续的创新;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才有可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学校教学理应注重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固,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一旦得到激励与发挥,就会更轻松、更深刻地促进知识基础和技能的掌握。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墨守陈规,不能一味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结论,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应施行启发式的教、探究性的学,想法为学生创设活用知识的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业已掌握的知识,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灵活、更广泛地加以迁移和应用。此外,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一过程一定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真正主人,慢慢学会创新。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引导学生敢疑敢问。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培育学生的这种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泼凉水。当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仔细倾听,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而不屑一顾;也不能因为问题漫无边际、空洞宽泛而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要嘲笑或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然而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多数学生不敢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课内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的、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不能摆出自己的权威、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有距离感。教师要鼓励学生确立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并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不敢问到敢问。我们应该给学生提问的自由,视爱提问的学生为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和表扬,有独特见解的更要毫不吝啬地赞赏;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再想一想、听一听;对于偏题、离题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耐心的引导,而不是生硬地打断;至于那些很少主动问答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消除他们胆怯的心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打开,轻松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们也不会嘲笑。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个性特征。

三、创造合适条件,让学生想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位置,他们会担心因为自己提出了肤浅、无意义的问题而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也不愿经常性地暴露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正由于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和思维,所以使得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要打破这一沉闷局面,一方面要帮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多热情的鼓励;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质疑,而且经过一番思索,问题能提得相当有水准。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强调这样两句话:错了不要紧,只要用情真;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不会提问的愚蠢的人。通过这样的“造势”,学生慢慢地克服了畏难、“爱面子”的情绪。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这样做: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就课题或者想弄明白的地方展开提问;深入研读的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规定学生一定要寻找到问题,促使学生提问。自学活动本身就蕴含着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学生在自学活动中肯定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就想提问。一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收获,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的成果,让每个学生畅谈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的时候,再给他们一次提问的机会,“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步步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既可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四、寻找巧妙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师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善问”。当然,从敢问到善问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在质疑的萌芽阶段,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有价值的疑问。这时的质疑很可能停留在较浅的表层,有时甚至是无效疑问。此阶段教师要耐心诱导,激活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角度,要按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巧妙引导,促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质疑。随着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在教师质疑方法的指导下,学生逐渐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观察思考。课堂上就会时而闪现一些有助于感知课文,能引起思考,有利于探索和研究,创造和运用的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揣摩、分析。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成功感,还能抓住契机使学生理解内容,培养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那么恶劣的环境,其他车夫都躲起来歇凉,祥子为什么还要出去拉车呢,他不能好好地休息一下等风和日丽的时候多拉几个生意吗?”显然这位学生是对课文做了深入地研读,认真思考之后提出问题来的,这也能够带动大家进一步阅读《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和祥子的性格。在全班同学读了《骆驼祥子》之后,笔者再一次组织大家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学生兴致高昂,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中一旦形成积极的质疑问难的氛围,学生的眼睛就会显得尤为明亮,尤为敏锐,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才能理解的问题也会随之涌来。曾听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把敌人的队伍比喻成长蛇而不比作长龙?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解答的,这位老师做得很聪明,她在表扬了学生观察细致、敢于质疑的同时,告诉学生这个比喻是恰当的,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至于为什么这样用,以后“你们会慢慢知道的”。这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只有当学生自己发觉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第50页)

五、运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问

敢于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有一得之见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思维异常活跃的学生;而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一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乐问的习惯,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断走向创新的标志,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加强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深入课堂(问题研讨),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后再次深入研读文本)。

其次,积极鼓励,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到问的重要性和教师对他们提问的保护态度。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能“棒杀”,而要加以热情地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堂提问,告诉学生爱问问题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爱问问题是一种美好的品质,爱问问题能促使自己获得新知、解答疑惑、探索未知的世界,将会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无论问题价值高低与否,都要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是自由和放松的,让他们逐渐体验到提问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再次,引入竞争机制。攀比心理是人的本性,竞争机制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创新思维。有了竞争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立体的课堂,生本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只要在课堂上让组内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就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参与了”;发不发言无所谓,重要的是“都思考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力开展分组讨论、提问,可以是抢答,也可以是小组积分竞争,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会激发每个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还可以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好问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能问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敢问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善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使学生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要让学生从敢问、想问、善问,到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