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市C区社区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5-07-22邱格屏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警民治安调研

邱格屏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 上海 200042)

一、研究目的

2013 年,我们在S 市进行社会治安状况调查,当地政法委要求我们必须对某些特定的区域进行详细调研,C 区当时就是被政法委指定调研的区域之一。

当我们联系C 区综治办的相关负责人时,该负责人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们:“作为S 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长期以来,C 区的‘居民安全感调查’都排名靠后,有时候甚至排在倒数第二。”由于以往调查公司的调查只负责“居民安全感”排名,没有给出各区排名的具体原因,因此,该负责人诚恳地希望我们能够针对C区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明,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于是,调查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C 区的治安状况。当调查结束,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发现C 区的社会治安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我们将C 区的状况与另一个在“居民安全感调查”中一直排前两名的区(S 市X 区)及S 市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对比。

二、C 区社区治安现状

事实上,在开展问卷调查及访问之前,总体上看,C 区的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但将调研结果与X区相比,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调查的结果表明,55.7%的居民对本小区的治安状况表示满意,38.4%的居民选择了“一般”,表明他们既说不上小区治安有什么好,也说不上小区的社会治安有什么不好,有6.4%的人对小区的治安表示出不满。但是,与X 区相比,C 区的治安满意度显然相对较低,因为X 区选择“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人占被调查居民的78.7%,选择“不满意”的仅占1.2%。与S 市的平均数相比,C 区居民的治安满意度也相对较低。(见表一)

表一 被调查居民对本辖区的治安满意度

因为直观感觉往往容易出错,我们在设计问卷时特意设计了一道理性判断题,以检验上题的答案是否真实。(第3 题)“夜里12 点之后,您是否敢在小区单独行走?”答案分四个层次:A 当然敢,B 敢,C 看情况,D 不敢。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51.9%)的被访对象对“夜里12 点之后在小区内单独行走”内心没有疑问,约30%的被访对象会有所犹豫,只有18.5%的被访对象回答“不敢”。但C区的情况与X 区相比,差距明显比较大。X 区被访人群中,65.7%敢在深夜时行走于小区内,不敢的只占12.7%。(见表二)

表二 夜里12 点之后您敢在小区里单独行走吗?

课题组除了对当下社会治安状况进行调查外,还对社会治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本社区过去三年的治安状况是:A 越来越好,B没变化,C 越来越差,D 不知道”这样一道题。调查结果表明:C 区社区居民对过去三年来社区治安防控改进的评价远不如X 区居民对该区的评价高。C区只有48%的居民认为“过去三年内社区治安变得越来越好”,而X 区的好评率为69.6%,相差21.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C 区居民的好评也大大低于S 市整体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改进的评价——61.1%的被访对象认为自己所在社区的社会治安在过去三年都变好了。(见表三)

表三 C 区居民与X 区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过去三年治安状况变化的评价对比

与社区治安满意度相对应,为了检验社区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度与其对城市总体印象的关联,我们也对S 市的总体治安水平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对S 市的总体治安水平的评价与对C 区社区治安水平的评价基本一致。(见表四)这表明:居民对社区治安的评价会影响他们对一个城市的看法。

表四 C 区社区居民对当前C 区和S 市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对比

因此,社区治安防控建设就是城市名片建设的重要过程之一,社区治安状况获得了居民认同,城市治安就获得了认同。

三、影响C 区居民治安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说,影响居民治安满意度的因素复杂多样,不仅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不仅有政府治理的因素,也有居民们自身的因素;不仅有人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造成C 区治安满意度相对较低的因素一一进行分析。

1.C 区的社区组成比较复杂

C 区虽然地域面积不是特别大,但作为横跨S市中西部的城区,其管辖范围既包括位于市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的地段,也包括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城乡结合部。辖区内社区构成复杂,既有位于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差的旧式里弄小区,也有近年刚刚新建的高端涉外小区;既有情况相对简单的、本市户籍人口群集的传统小区,也有外来人口云集、出租房集中的农民回迁小区;既有位于S 市中心区域繁华地带的成熟小区,也有位于城郊结合部、生活设施尚待完善的新式小区。因此,C 区的社区治安防控跟我们调研过的其他区域相比,情况更为复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治安影响比较大的小区主要是以下三类:

(1)旧式里弄社区

虽然C 区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繁华地段的旧城改造却是个难题,城市中还存在一些旧式里弄社区。这些社区由于年代久远,硬件设施很难跟上,比如,每户人家没有单独卫生间,依然使用公共厕所;多户人家共用一套套房,走廊、卫生间都要公用,结果,互相挤占公共空间;小区住房密集,停车位少得可怜,停车时发生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因为硬件设施落后,为这些小区的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首先,因为住房面积小,设施陈旧落后,许多条件好一点的业主都在别的新式小区购置房屋,搬离如蜗居般的小房子,而这些蜗居会被间隔成更小的空间,出租给在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成为市中心的群租房。结果,因为居住人口复杂,业主又不配合公安查明租客身份,难免存在藏污纳垢的可能。调查中,有些居民就抱怨有女租客日夜在出租屋里“接客”,闹得四邻不安。

其次,一些依然住在这种旧式小区的本地居民,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困难户,或者是因为对小区怀有特殊感情的老年人,他们为了给自己增加一点使用面积,或在楼顶搭建阁楼,或在门口的公共空间里堆放物品,搭建灶台,与被影响的居民常常发生纠纷。我们调研中发现,某小区的二楼住户既不能搭阁楼也不能搭厨房,居然从二楼用钢筋延伸出一米,给自家人搭了个床。结果与楼下的住户闹了多年,警察也上门多次,始终无法解决。

我们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难管理的旧式小区,其主要问题在于小区的一排房屋是整体出租的,现在用于开办幼儿园。每天早晨开园、下午闭园的时候,小区的南北两条门都要大开,进进出出接送孩子的家长川流不息,结果,正常的管理都很难实现。

(2)农民回迁小区

农民回迁小区是C 区城区中一种较复杂的小区。这些小区离中心城区稍远,房租较中心城区便宜,交通方便,因此成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房的首选。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租住整套住房,群租房在这些社区非常普遍。课题组在调研一个农民回迁小区时,发现有的三室一厅的房间被隔成了十多个单间,居住人数近30 人。而作为隔断使用的板材和门窗都很简陋,很容易被破坏,治安隐患非常大。与商品房相比,农民回迁小区的物业服务也难跟上。原因则是多方面的:首先,物业费拖欠。由于农民无法适应身份上的转变,以前在农村的生活习惯还大量存在,拆迁以前不需要交物业费的住户,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应当缴纳物业费。课题组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的农民回迁小区长期拖欠物业费的住户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社区的物业服务水平;其次,物业公司在聘请保安时,过多地考虑政策因素。在这些小区,保安岗位的招聘被作为就业安置的优惠政策,只面向原来本村的居民招聘。这些保安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在50 到60 岁之间;管理也无法落实,物业公司根本不能解聘这些保安,他们的责任心很难保证,长期以来形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氛围。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物业保安脱岗现象极为严重。

从硬件上来讲,这些小区的配套硬件比商品房小区并不差,但是由于外来人口众多、物业保安服务跟不上的原因,使得农民回迁小区很难管理,这些小区的治安问题也很突出。

2.C 区的人口结构相对劣势

研究显示,人的安全感不仅与其所感知的外在环境有关系,而且也与其自身条件有关系,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况、收入等都会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在中国,因为长期的城乡分割及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户籍及住房拥有情况都会影响C 区被调查人口的治安满意度。

(1)外地人比较多

众所周知,拥有一个S 市户口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一名生活在S 市的中国人是否拥有S 市户籍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安全感及其他生活质量。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C 区的情况并不乐观。与我们参考的对照组相比,C 区的外来人口占到了17.7%,而X 区只有4.7%。(见表五)

表五 C 区与X 区被调查对象的户籍情况

(2)学历相对较低

国际研究经验表明,居民的学历水平与安全感呈正相关,即学历越高,安全感越强,学历越低,安全感越弱。在本研究中,被抽取作为对照组的X 区在人口结构方面明显占有优势。一是平均学历明显高于C 区。从被调查对象来看,C 区被调查人口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14.3%,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为70%,而X 区在这两项上的比例分别为18%和80.01%。二是低学历(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C 区少10.1 个百分点。(见表六)

表六 C 区与X 区被调查对象的学历情况

(3)无业或无固定工作人口较多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对照组被调查对象的工作情况比C 区要好,不仅无业人员所占比例比C区低(C 区为5.5%,X 区为4.7%),而且无固定工作人口也远远低于C 区(C 区为5.8%,X 区为2.4%)。(见表七)这两组数据看似都比较低,C 区的无业及无固定工作人口占比为11.3%,X 区为7.1%,但既有研究结论表明,失业人口在5%是相对合理的;失业人口在5% -9%是可控的;而失业人口在10%以上则比较危险。游民对治安状况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居民对治安的看法,而且游民本身也会对治安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

表七 C 区与X 区被调查对象工作情况

(4)居民收入相对偏低

由于居民收入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住房、出行方式、生活质量等,因此,自然会对居民的安全感造成影响。一般而言,居民的收入越高,其安全感越强,收入越低,安全感就越弱。我们的调查显示,C 区居民的收入与对照组X 区相比,呈两极分化趋势,也就是说,C 区不仅低收入群体偏多,超高收入群体也偏多。C 区被调查居民中,收入在2000 元以下的占27.6%,接近被调查居民的1/3,而X 区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只占被调查居民的11.4%。不过,这个数字并不代表C 区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低,因为C 区被调查居民中,收入在10000 和20000 以上的都是X 区的两倍半。(见表八)这表明,C 区居民的贫富悬殊相对比较大。根据社会学的研究结论,贫富差距的突出不仅仅会影响居民的安全感,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表八 C 区与X 区被调查对象的收入情况

3.C 区的社区警务工作有待改善

在C 区调查的时候,我们也与在其他区一样,选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因此,这些小区的调研结果并不一定非常有代表性,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些小区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C 区的四个派出所调查时,除了T 派出所的警察很少抱怨外,其他所的警察往往对当前的警务工作表示出极大的不理解。而据笔者调研结果,T所因为服务的对象主要不是社区居民,服务对象相对简单,服务项目也较为单一,自然很少对社区居民抱有负面情绪。

调研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派出所领导对上级的要求和社区居民的要求都非常理解,因此在工作中不仅要求警察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任务,而且也要求警察竭尽所能为居民服务。可是,一线警察,特别是一些年龄相对较轻的警察认为,80%的精力都用于为社区居民解决那些鸡毛蒜皮的纠纷、争执、家务事等是无法体现一个警察的价值的,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带着某种不良情绪。

从本质上讲,警察的这种工作情绪只能部分归咎于警察本身。这是因为:第一,警察个体心目中的警察形象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符。与我们座谈的绝大多数警察也承认,他们心目中的警察形象其实就是刑侦警,因此,当他们的工作与一个刑侦警工作相去甚远的时候,他们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情理之中。为了印证我们在基层派出所调研的结果,我们还到S 市公安专科学校对一些正在参加培训的警察进行了访谈,结果与我们在派出所的调研完全一致。特别是一些原来学刑侦的警察,他们对自己被分派做社区警、巡逻警、交警等,很长时间都难以接受。第二,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务员群体,既不像美国的警察那样被作为军人对待,但在执行公务时却又被要求必须有军人的作风和姿态,这难免会让他们产生角色认知冲突。

但是,无论警察怎样定位自身的工作,居民对警察的要求都是不变的。“能不能经常见到警察”、“反映的问题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成为他们评判警察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成为影响他们对社区治安状况评价的重要砝码。

社区调查过程中,我们针对警察的工作,在问卷里设计了两道微观题、两道宏观题,以检查警察工作是否到位。针对“您居住的小区里是否经常见到民警?”C 区居民的回答虽然还算不错,但跟X 区相比,问题明显。C 区社区的被调查居民只有41.1%经常见到警察,而X 区却有64.8%的居民表示能经常见到警察。X 区表示很少见到警察的人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1%,C 区却占到了21.2%,是X 区的四倍。即使与S 市的平均情况相比,C 区的情况也不那么让人满意。(见表九)

表九 居民对“是否经常在小区见到民警”的反应

在“小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得到整治”方面,调查结果证明:C 区的社区治安问题处理能力相对较弱。C 区被调查居民中,只有54.1%的人认为他们反映的突出治安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而X 区达到67.7%,S 市平均状况也有59.3%。(见表十)

表十 居民对“小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得到整治”的反应

调研中,警察普遍反映现在的警察很难做,警民关系糟糕,老百姓对警察有抵触情绪。为了印证警察的说法,我们在居民问卷中设计了三道与警民关系有关的题,两道是宏观题,其中第一道题是:“您认为目前警民关系如何?”选项包括:“A 非常好,B比较好,C 一般,D 不太好,E 非常不好。”第二道是:“日常生活中,您认为公众对警察的基本态度是?”选项包括:“A 冷淡,B 尊重,C 躲避,D 热心协助,E其他。”微观题是:“警察到小区走访,您认为公众的主要态度是?”选项包括“A 不理他,B 开门,但不接受访谈,C 认真配合警察的工作,D 勉强接受访谈,E 其他。”

非常奇怪的是,从居民对这三道题的回答来看,很少有居民认为警民关系不好。C 区被调查居民中,有一半居民认为警民关系是好或者比较好,虽然比例不如X 区高,但也不至于像警察感受的那么糟。认为警民关系不好的居民只占被调查居民的2.4%,认为非常不好的则更少,为2.0%。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C 区被调查居民认为警民关系不好的要远远高于X 区和全市平均水平。

表十一 群众眼里的警民关系

从日常生活中公众对警察的态度来看,居民们自认为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C 区86.1%的居民都认为公众对警察不是尊重就是热心协助,只有9.3%的居民认为公众对警察冷淡,躲避的人则更少,只有3.4%。当然,与X 区的3.9%和0.4%相比,C 区居民对警察的态度确实要差得多。(见表十二)

表十二 日常生活中公众对警察的态度

当警察到小区走访居民时,绝大多数的居民都非常配合警察的工作,即使是警民关系相对不太好的C 区,也有8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警察到小区走访时,会认真配合警察的工作,这与前面一题居民的回答相一致。

表十三 警察到小区走访时居民的态度

总体上说,C 区的警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C 区社会治安的整体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与中心城区的其他区相比,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C 区在社会治安防控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猜你喜欢

警民治安调研
博物馆
Me & Miss Bee
优化警民关系视角:提升社区民警沟通能力研究
推进扫黑除恶 优化治安环境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让百姓看得见、找得着、叫得应——武夷山市全国首创“警民和谐服务联系点”纪实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探索儿童医院警民共建机制的体会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