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2015-07-22陈超祥叶时平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服务外包校企合作

陈超祥 叶时平等

摘 要: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造,从培养符合服务外包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以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三项能力为核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全程融合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应用性课程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外包;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飞速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后每年对IT人才的需求将突破100万,其中信息、软件、网络管理人才的需求占70%以上,而每年高等院校培养的此类毕业生仅有8万,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兼备信息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另一方面,不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目前,我国各类IT人才培养基本由高校承担,而高校培养的传统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一般企业不得不花6~12个月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对这些大学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让他们上岗。传统的本科计算机专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这是关系到国家、高校、学生三方利益的重要大事。

一、计算机专业改革的逻辑起点

1.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清晰。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的特色,从“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到一般的地方高校,甚至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偏向于“厚基础、宽口径”,缺乏职业指向性,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大致相同,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知识泛而不精、岗位适应性能力不强、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支撑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重理论轻实践、重体系轻技能、重学术轻职业的高校专业教育教学,导致了毕业生书面知识较好、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尴尬局面。

三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高校普遍缺少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师往往不熟悉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不会使用当前企业所采用的新兴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据笔者了解,“升本”多年的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仅达20%左右。

2.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的紧缺

当前,全球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能耗低、污染少、人力资源密集、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服务外包行业已经极具规模,业务范围也由最初的信息服务外包(ITO)扩大到更高层次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二者共同成为目前服务外包业的主要业务领域。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这些大学生主要来源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类毕业生,而既懂服务外包BPO流程分析又能进行ITO技术开发的复合型毕业生几乎无处可寻,需要企业进行多年的多种岗位培养才能适应这类岗位[1]。

3.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

为解决服务外包人才紧缺的问题,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3〕33号),提出了完善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鼓励政策,建立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基地等在内的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深化校企合作,重点支持一批办学规范、实力强、效果好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教育部、商务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2014年联合发布《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教高〔2014〕2号)来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浙江省也相继推出了《浙江省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目前,教育部在浙江省、江苏省本科院校进行服务外包人才的试点培养,浙江树人大学等多所高校通过改造传统计算机类专业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探索路径——浙江树人大学经验

浙江树人大学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进行了改造,以培养电子商务BPO+ITO复合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以适应目标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依据,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融合、产教结合、学职对接为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一定的经验。

1.跟踪市场需求动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塔塔集团、网新集团、东忠集团、中软国际等多家软件外包企业以及多家高校、IT培训机构的调研,电子商务BPO+ITO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外包软件开发服务职业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知识基础,精通服务外包语言,熟悉管理与电子商务领域典型的业务流程,熟悉外包软件开发的管理流程和国际规范,在业务流程优化、改造和系统实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高、中端复合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

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专业就业反馈情况,对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复合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掌握三项核心能力: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是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具备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数据处理、前沿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包括:具备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基本能力,具备B2C/C2C网购软件、协同办公软件、物流仓储软件等典型行业软件业务流程的分析能力,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具备基本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和软件外包行业专门的英文术语以及英文交流能力,具备软件外包项目团队中工作的规范性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基本能力,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的能力,灵活分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紧紧围绕电子商务BPO+ITO复合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三项核心能力,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进行梳理。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BPO+ITO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三项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并按三项能力细分的二级能力需求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全程紧密合作的校企教学团队以培养目标人才能力为导向,在校内课堂和企业工场共同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有着良好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卓越服务外包人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求如下。

知识方面:掌握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了解外包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种软件开发和测试的环境和技术。

能力方面:掌握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三项核心能力。

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素质。

2.围绕人才核心能力,构建与BPO+ITO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从人才的能力结构出发,以提高核心能力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确定主干课程,建立不断线、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业务流程分析、软件开发、语言能力相关课程体系设计为四年不断线、递进式安排,以便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是压缩理论课时,大力提升实践课时。传统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学时安排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或学分比例大约为8:2(含公共基础课),这种比例对要求实践能力很高的软件服务外包才人来说,实践课是远远不够的。本专业以6:4的比例进行改革,即实践课时或学分的比例占到总课时或学分的35%~40%。

二是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大幅度删减不必要的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物理甚至化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电工电子、微机原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作为工科还需要开设金工实习课。BPO+ITO服务外包人才偏向软件,硬件涉及较少,可不安排物理、物理实验和金工实习,大幅度删减电工电子、微机原理等课程。并确定“数据库原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11门课程为主干课程,并对这些主干课程给予重点建设,在课时分配、师资安排、学生实践等都做适度倾斜,使学生学习主干课程后能比较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知识和技能。

三是根据能力细分,积极推进课程应用型改造。改革课程教学,推行“千人业师”计划,邀请企业业师参与课堂教学。对“数据库原理”、“项目开发实例”、“软件测试”、“电子商务案例分析”、“UML”等专业核心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新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并与企业合作,重新开发教材,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实施教学。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课程中,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以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为主体,将其分解后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在课程的主要章节中。通过“典型案例-知识点分析-模仿编程-实践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多方位、全过程建立校企融入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BPO+ITO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校企全程融合模式、采用2+1+1阶梯式能力培养方式实施。2+1+1阶梯式能力培养是指第一、二学年为专业通识教育阶段,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第四学年为项目综合实施技能培养阶段。校企全程融合培养是指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贯穿三个阶段的理论、实践教学。具体为:第一、二学年企业课程合作和项目实践,主要安排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认知实践,由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并在短学期安排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践;第三学年课程嵌入和综合项目实训,把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课程嵌入课程体系教学,并共同实施BPO+ITO服务外包分析、开发实际项目训练;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辅导毕业实习、设计与论文,学生进入企业成为“准员工”,顶岗从事实际项目工作。

构建从认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技、案例模拟、毕业设计、项目实践、顶岗实习到岗位就业等全过程、递进式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践体系,建立实验课程群、项目群,实现“专业通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项目综合实施培养” 三个阶梯式能力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型课程均设置课内实习,实习课时比例不少于课时的20%~30%。每门主干课程至少设置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和专业职业能力。

4.多渠道、分阶段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从学生进校始业教育开始,利用进企业实习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教育,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和内容,做好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外包软件IT职业经理人报告、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生模拟应聘等形式提高学生在外包软件企业的就业能力。加强专业引导和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为其在服务外包企业中良好发展打好基础。

5.多层次、严规范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建设一支适应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千人业师工程”和校企合作教学重点团队建设。专业建设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校企合作课程组教学团队,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2]。同时,通过选派教师进入服务外包企业工程岗位一两个学期、参与服务外包项目的实际开发、到相关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训、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电子商务流程分析和软件开发实践技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二是打造一个机制完善、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是培养电子商务BPO+ITO复合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获得从业经验,从而适应专业岗位。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充分发挥双方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校企从合作就业到合作教学、合作科研、合作生产,共享合作成果。

三是构建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教学目标和过程管理,加强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系统设计以及定岗实习管理为重点的校企双方共管运作机制、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制度的建设,参照教育部评估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满意。

参考文献:

[1] 鲍泓,周华丽,沈洪. 服务外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3(7):81-85.

[2] 叶时平,陈超祥,戴国勇等. 民办本科高校信息类专业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5):88-95.

[项目来源: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140),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高司函〔2013〕48号)]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服务外包校企合作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服务外包如何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