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群艺)馆流动文化服务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015-07-22王伟利唐山市群众艺术馆063000
王伟利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 063000)
加强文化(群艺)馆流动文化服务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王伟利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 063000)
流动文化服务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也是文化(群艺)馆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笔者从流动文化服务的条件、模式、内涵、品牌、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如何加强文化(群艺)馆流动文化服务建设进行探讨研究,促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流动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流动文化服务是群艺馆、文化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一些地方把流动文化服务打造成为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流动文化服务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影响,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有着现实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鲜明的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了明确的具体要求,本文将从如何加强文化(群艺)馆流动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进行阐述,使文化(群艺)馆充分发挥流动服务职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一、创造流动文化服务条件
(一)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备
目前,大部分文化(群艺)馆流动服务设备比较欠缺,设备几乎没有,有一些设备也是陈旧老化,根本不能适应流动文化服务的工作需求。以唐山为例,唐山市14个文化馆(包括1个市级馆)真正属于文化馆所有的流动舞台车0个,租用、借用流动舞台车或文化大篷车演出过的只有2个县区,流动演出其它设备也是少之甚少。为了保证文化(群艺)馆正常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文化(群艺)馆应树立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意识,把配备一定的流动文化服务设备纳入工作目标体系,配备流动演出的灯光、音响、乐器、流动舞台车、流动文化大篷车等,同时文化(群艺)馆也要克服经费不足困难的心理准备,探索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吸引鼓励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双管齐下,让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得到保障。
(二)建设流动文化服务阵地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群艺)馆更加便利快捷的做好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在基层的一些交通便利、覆盖人口面广、适合群众活动的地段,设立基层流动文化服务阵地,流动文化服务阵地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真正起到点连线、线成面的作用,使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覆盖到最大服务范围。据统计,2014年唐山市县(区)基层文化馆组建文化活动基地249个,其中未成年文化活动基地57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24个,这些活动基地还很难覆盖全市的镇村。由于一些离县城几十里地的基层的文化站、文化室的阵地服务条件和服务范围十分有限,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果广泛建立起流动文化服务阵地,以定时、定点的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公共文化服务输送到远离城镇的边远农村,让这些地方的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三)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意识
文化(群艺)馆要在工作队伍中加强流动文化服务的宣传,强化流动文化服务内容的学习教育,把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职责,全馆上下树立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理念。在流动文化服务开展之前,还要专门制定流动文化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方案应遵循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和服务下移的要求,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尤其是对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做法进行了认真研究,文化(群艺)馆使流动文化服务工作做到周密部署,职能明确。
二、构建流动文化服务模式
(一)加强流动文化服务的规范化
流动文化服务活动是一个系统文化活动工程,文化(群艺)馆制定流动文化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种类、流程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设计流动文化服务运作标准,规范出服务周期、时长等,制定流动大篷车、流动服务阵地的标准,明确基层服务点在场地、功能和设备配备等方面要有具体指标,通过数字化服务与流动文化服务相结合模式,用数字化对流动文化服务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流动文化服务网点,形成流动文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网格化、活动多样化的流动服务规范体系。
(二)推行流动文化服务的“菜单化”
文化(群艺)馆流动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行流动文化服务的菜单式,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建立节目库储备供给机制,按照服务对象的区域和类别,把节目按门类编印节目集册,提前发放到群众手中供群众挑选,努力做到你点我演,需求互动。文化(群艺)馆培养一批能够经常参与流动文化服务的各门类文化艺术人才,确保流动文化服务资源充足,并可持续开展。
(三)充分利用文化志愿服务载体
文化(群艺)馆面临的人员不足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群艺(文化)馆应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协会的作用,组织广大群众文化团队和文化志愿者,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完善各项服务制度,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全市基层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文化慰问演出活动,实现群众文化的自我服务,更好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三、拓宽流动文化服务内涵
(一)文艺作品“接地气”
文化(群艺)馆依托民间文化资源,把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身边,融入乡间文艺骨干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营造专业与业余、演员与村民同娱同乐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基层群众参与原创文艺作品创作,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文艺演出内容真正做到“接地气”。通过比赛评选的方式广泛征集群众原创文艺作品,让群众写群众,群众演群众,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流动文化服务提供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文化资源有效整合
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形成文化馆系统资源有效整合、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的模式,使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可以使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比如,编创一台节目在一个阵地演出后,就需要更新节目,如果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与所属分馆的节目对调着演,在异地观众看来本身演过的节目仍是新节目,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流动文化服务不要仅局限于向农村流动,同样也可以向城市流动,一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民俗特色的文艺内容也可以“文化进城”,可实现农村文化反哺城市,与“文化下乡”双向互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三)“流动文化馆”形式多样
文化(群艺)馆场所是固定的,但文化(群艺)馆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把自身打造成“流动文化馆”。文化(群艺)馆组织馆业务骨干、群众团队文艺骨干到流动服务阵地为基层群众免费开展美术、文学、舞蹈、音乐、戏曲、书法等各类培训;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村、进校园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通过文化骨干深入到农村基层,挖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帮助农村解决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帮扶,形成常态工作机制。
四、打造流动文化服务品牌
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的目标是:到2020年,流动文化服务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性工作,作为文化(群艺)馆常年坚持文化下乡,常年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培训工作,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就会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文化(群艺)馆采用流动文化服务与特殊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关爱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打造流动文化服务品牌。以唐山为例,唐山市开展的千名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活动、乐亭县开展“千场大鼓进百村”活动、丰南区开展的“快乐阳光”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普及工程项目、滦南县“三枝花”进校园活动,覆盖农村基层,打造成当地流动文化服务的品牌,极大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五、健全流动文化服务机制
文化(群艺)馆在年初谋划具体工作时,制定流动文化服务工作计划,明确流动文化服务工作重点,对流动文化服务的开展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体系;文化(群艺)馆建立流动文化服务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个联系点要确定1名联络员,保持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信息畅通,以市馆为平台,定期召开流动文化服务工作专题会议,对流动文化服务文化骨干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县市对流动文化服务工作进行交流探讨,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质和内在要求,流动文化服是实现均等化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符合当前形势下的群众文化需求,这种方式使公共文化流动起来,扩大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城乡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真正做到补齐短板,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着重要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印发.
[4]文化部《关于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文公共发[2014]21号.
[5]全国将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中国青年报,2014年06月03日06版.
王伟利,男,1982年2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从事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现任唐山市群众艺术馆调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