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银行业支持贫困县生态移民情况的调查

2015-07-22李文斌

时代金融 2015年18期
关键词:金融扶贫古浪县

【摘要】古浪县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全县农村人口33%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经济收入少,年平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开展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金融扶贫 古浪县 移民搬迁

一、引言

让贫困地区人民通过生态移民消除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近期,我通过对银行业支持国扶贫困县古浪“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进行了调查,掌握了银行业支持贫困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做法,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基本情况

2011年,古浪县启动实施高海拔区域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以来,紧紧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壮大增收致富产业,计划5年内,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整建制、大批量搬迁到项目区,力争把该区域打造成为节水灌溉示范区、设施农业样板区和易地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区。至2014年底,全县从高深山区搬迁移民达3.54万人,占高深山区人口的80%以上。先后建成了感恩、阳光、黄花滩、高峰、马路滩、金滩、圆梦等7个移民村。其中,2012年实施的第一个移民村—感恩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3亿元,群众自筹0.9亿元,新建住宅918套,搬迁贫困群众918户4416人;2013年实施的第二个移民村—阳光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44亿元,群众自筹1亿元,沿金色大道南北两侧建设A、B、C三个小区,新建住宅1035套,搬迁贫困群众1035户5000人。2014年实施的圆梦新村社区,总投资2.85亿元,新建移民住宅1000套,来自新堡、干城、横梁等10个乡镇的1000户山区群众春节前全部入住新房。下山入川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3500元至50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医难、行路难、上学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房屋统一设计、产业统一开发、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和“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支持这项下山入川、扶贫治本、生态建设的民生工程,共向移民搬迁户发放贷款2.86亿元,支持移民搬迁户6070多户,受益人数达24700多人。

三、银行业支持移民搬迁工程措施

(一)调查摸底,对接沟通,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县域银行业机构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开展调查研判,积极向上级行申请生态移民项目资金,努力支持搬迁工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古浪县农村信用联社,安排异地搬迁所属乡镇的信用社与当地乡镇和村组干部进行对接沟通,随同乡镇干部深入集中安置点,走村入户了解搬迁户资金需求并登记造册,主动为搬迁户提供信贷咨询服务,建立信贷需求台账和供给台账,打好金融配套服务基础。信用联社由点到面,积极探索推广经验、方法,建立和完善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相关制度办法,明确了推广工作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农户资信调查、评级授信、张榜公示、实行阳光柜台办贷等各项工作,为1270户移民搬迁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470万元,基本满足了移民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二)合理布局,创新模式,积极投放三大惠民贷款

县域银行业机构坚持银政联合、协同作战、联合办理、一条龙服务等措施,将金融扶贫惠农工作与移民搬迁工作结合起来,加快贷款审放速度,扩大贷款覆盖面。在建立4家便民金融服务站,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成立了7家便民服务点和22个村级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真正把银行设在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同时,实行“三集中”贷款模式,“一站式”办公,对群众贷款需求集中调查,为群众集中审批贷款,在金融机构各营业网点设立惠农贷款专柜,为群众集中发放贷款。累计为14600多户贫困户发放“妇小贷、双联贷、双业贷”等各项惠民贷款近30多亿元,其中为下山入川的贫困群众放贷2亿多元,户均3万元以上。在“三大贷款”的撬动下,下山入川群众脱贫致富产业迅速壮大,特别是以肉羊育肥为主的设施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贫困群众来自设施养殖业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50%以上,达到了“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三)落实政策,稳步推进,积极部署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是贷款银行在符合信贷制度的前提下,向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发放的、由财政贴息的建设住房贷款。201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甘肃省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管理办法办法》后,作为承担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发放工作的当地农村信用社,第一时间对当地搬迁户进行了调查排队,制定了《古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实施细则》,并按照县发改局提供的异地扶贫搬迁计划,组织安排年度贷款规模,开辟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绿色通道”。

四、存在问题

(一)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

一是信贷资金总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以古浪县移民户均住房面积79.5平方米测算,房款13.94万元,除去公租房、危旧房和易地搬迁项目补助资金,每家需自筹3~5万元,加上房屋装修、修建养殖暖棚投入,户均至少需8~10万元的搬迁资金。除去自有资金,户均需贷款5万多元,信贷支持难以足额跟进。二是信用社独木难支。目前,国有大型银行的县域网点少,农发行只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在乡镇设立的邮储银行二类网点具备贷款功能的很少,基本不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户生产、消费、建房等日常需求的主要资金来源,面对如此浩大的惠农民生工程,难堪重负。

(二)财政贴息不及时,对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造成一定的影响

古浪县信用联社作为支农惠农主力军,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0%以上,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6.85亿元,到目前尚有95万元利息未补贴到位,形成1553万元逾期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贴息不及时,逾期贷款清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果、考核指标,而且直接影响了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进度。

(三)还款来源确定性差,贷后管理风险凸现

一是大部分移民搬迁户本身经济实力较差,部分移民点的搬迁农户土地正在分配阶段,搬迁后能否寻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二是农户新搬迁的房屋房产证,所经营的日光温棚和养殖暖棚产权证及分配土地的土地使用权证未发放,无法落实抵押登记。

五、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

目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硬性制约还在资金上。通过最高限价、委托代建、引进企业垫资建设、最大限度缓解资金压力,努力把住房建设成本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是将搬迁配套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土地增值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配套财政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搬迁农户手中。二是在补贴的同时,对搬迁移民实施普惠式扶持,通过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就业岗位支持,使搬迁后的农户搬得出、稳得住。

(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信贷投入

一是对在支农和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工程中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移民搬迁贷款,及时予以财政贴息。二是政府出资成立风险基金,对移民搬迁贷款提供担保,在贷款不能收回时用风险基金予以一定补偿。三是加强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将农户和村组的信贷违约与就业岗位推荐和后续财政支持相挂钩,杜绝将信贷资金当做财政补贴的观念和做法,减少信贷资金财政化风险。

(三)银行机构合理分工,结合特色协同支持

在确保信贷资金用途明确,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引导各类机构结合实际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提供生活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等生产设施的建设支持;引导大型银行通过支持县域和乡镇小企业发展,为搬迁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网点广、乡村熟的优势,积极投放小额农业生产贷款,支持搬迁后的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寻找致富之路。

(四)审慎推进信贷审核,有效管控信贷风险

一是要选准对象,在金融支持移民搬迁的同时要关注信贷风险,落实新老贷款管理责任。二是根据财政扶持资金到位情况及农户后续生产生活能力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三是要根据农户实际经济能力,认真测算农户年度还款能力,合理制定还款期限和还款计划,确保信贷资金能到期顺利收回。

作者简介:李文斌(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金融扶贫古浪县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浅议生态移民的经济生活转型
古浪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
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扶贫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