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古人讲故事

2015-07-21熊芳芳

美文 2015年14期
关键词:华歆管宁石崇

熊芳芳

上周末给学生布置的语文作业是写微小说或微剧本,结果交上来的作业让我想死的心都有。我无法跟这样的文字一起生活。要想活下去,必须改善我的生存环境——改善学生的写作状况,就是改善我的生存环境。

难怪记叙文写不好:孩子们实在不会讲故事。

看了看他们试卷上的文言文翻译,做得一塌糊涂。文言文语感太差,读得太少,所以缺乏基本的推断能力。

于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经常给他们讲讲文言小故事。

一来,可以在阅读乐趣中自然而然地增加文言积累,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二来,看看人家古人怎么讲故事。

我总觉得,古人的故事讲得比我们好。

说到微小说,不得不提《世说新语》。它是古代微小说的典范之作,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世诗文常用之典故,或成为戏剧家、小说家创作的素材,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我们小时候就听过这样的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前一个故事名字叫“道旁苦李”,后一个故事名字叫“望梅止渴”,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

我做学生的时候,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上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zhān)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这则故事也出自《世说新语》,是一篇精彩的微小说。周处年少时被人们视为三害之一,与蛟龙恶虎齐名,且为三害之首。有人就劝说周处杀虎斩蛟,实际是想以害除害。不料周处奇迹般生还,而人们正为三害已除而庆祝,这深深触动了周处的内心,决心重新做人。在智者的点化下,他最终下定决心,洗心革面,成为忠臣孝子。

我做学生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年少的周处固然骄横,甚至可能为害一方,但内心却不失纯良,杀虎斩蛟对他而言,客观上是为民除害,主观上可能只不过是一种富有刺激的挑战。他并未因此而期待乡邻的感激,所以人们对他的“死”拍手称快并未激起他的愤怒和仇恨,而是引起他对自我的反思,并且从善如流,重新做人。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虽然教化色彩浓郁,但故事本身是精彩动人的。一个从未思考过“意义”的少年,任由蓬勃的生命力凌空飞舞,发现“意义”之后,便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进生活中。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复杂的,就像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总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奇迹与惊喜。我们对他的任性自由和上天入地的本领艳羡至极,而待到他取经成功,修成正果,我们反而开始感觉到一种“生之无聊”。

周处的故事也是如此。其实最初的那个横冲直撞的懵懂少年才是真正的传奇,而最后的那个忠臣孝子反而令人感到陌生,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失落:他终于泯然众人矣!

《世说新语》中还有另外几则“微小说”: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要跟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并且灌注了十分明确的价值观。

受《世说新语》中这则故事的影响,后世都认为华歆贪慕荣华、德行卑污。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华歆却是一个极具政治才干且有高尚品行的人。陈寿说:“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前面我们说到“道旁苦李”的王戎,《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趣事还真不少: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司徒王戎,既显贵,又富有,房屋、仆役、良田、水碓(duì,利用水来舂米的设备,在当时可谓“高大上”的现代化设施了)之类,洛阳城里没有人能和他比肩。契约账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来计算。

“烛下”一句,形神毕肖,如在眼前。

还有: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家有良种的李子树,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子的核钻破再卖。好个“恒钻其核”!天下再无第二人能想到如此妙计!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王戎很吝啬,他的侄儿结婚,只送了一件单衣做贺礼,之后又索要回去了。

“从子”,侄子,血缘疏远,尚可理解。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的时候,曾向王戎借了几万钱。女儿回到娘家,王戎的脸色就显得很不高兴(“说”同“悦”);女儿赶快把钱还给了他,王戎这才心平气和了。

对亲生女儿也这样,侄儿可以释然矣!

《世说新语》中还写了许多贪官巨贾争豪斗富的故事: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石崇(晋代人,曾任荆州刺史,因劫夺远使、客商而致富,常与贵戚王恺等斗富)每次请客宴会,常让美人劝酒;如果哪位客人不一饮而尽,就叫家奴杀掉劝酒的美人。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曾经一同到石崇家赴宴,王导一向不能喝酒,每到石崇斩美劝酒时总是勉强自己喝,直到大醉。轮到王敦,他却坚持不喝,并且静观其变。石崇连杀三个美人,王敦面不改色,还是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干你什么事!”

对待美人,石崇并不怜香惜玉,当然,绿珠例外。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惆然自失。

石崇不仅不怜惜美人,也不爱惜珍宝。为了和王恺争豪斗阔,他竟随手打碎罕世珍奇。虽然王恺是皇亲国戚,在石崇面前,也没法扬眉吐气。

还有比石崇和王恺更奢侈的: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绔衤罗,以手擎饮食。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王、石所未知作。

晋武帝曾经临幸王武子家,武子设宴侍奉,全是用的琉璃器皿。婢女一百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用手托着食物。蒸乳猪又肥嫩又鲜美,和一般的蒸乳猪味道大不一样。武帝感到奇怪,问他怎么烹调的,王武子回答说:“是用人乳喂养的乳猪。”武帝非常不满意,还没有吃完,就走了。这是连王恺、石崇也不懂得的做法。这个皇帝做得实在窝囊,臣子个个比自己有钱。

这篇“微小说”,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丰富而细腻,场面描写也很生动。中国人奢侈的“吃”的传统,真是历史悠久啊!像范仲淹那样划粥苦读的人,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人,实在寥若晨星。

《世说新语》中也有很感人的“吃”的故事: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仆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烤肉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封建时代,仆人伺候主人吃饭而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顾荣的行为会遭到同席之人嘲笑。但顾荣乐善好施的人性美换来了更美好的应答:后来他遇上战乱渡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的境况,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他便问那人这样做的原因,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仆人。这位仆役不只是为了一块肉而感恩,更是为顾荣所给予自己的尊重与体恤而感恩。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另一种人性美。

关于送礼,《世说新语》中也有两个有趣的故事: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kūn裤子)邪?”范笑而受之。

八岁的范宣不慎划伤手指,大哭。不为痛,只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成年的范宣清廉节俭,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收;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下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一个八岁的孩子手指受伤了,哭也要找个正当而高尚的理由,别人馈赠的礼物,虽然一再拒绝,最终还是收下了两丈,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底线一旦被攻破,欲望的黑洞就会愈溃愈大。

相比之下,王恭才是真正最高境界的“洁行廉约”: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已经没有多余的竹席了,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要的。”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任何多余的身外之物。”

对于别人的索求,不拒绝;对于别人的误解,不申辩。即使仅有的东西都被剥夺了,仍旧可以安贫乐道。对物质世界无所求,独守一方心灵的净土,足矣。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下面这篇: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当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这些都是《世说新语》中的古典微小说。

古典微小说,除了《世说新语》之外,还可以读一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

猜你喜欢

华歆管宁石崇
急不相弃
钱穆眼中的三国第一人
急不相弃
何预卿事
石崇斗富
石崇与王恺斗富
割席分坐新编
华歆的两副面孔
石崇:奢我其谁
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