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眼中的三国第一人
2023-07-18小凡
谁才是三国第一人?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来个调查問卷或者投票,诸葛亮、曹操、刘备肯定都是其中的人选。但是在明末大儒王夫之、近代史学大家钱穆看来,管宁才是三国第一人!
管宁,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我们中学时代学过《世说新语》里的一个管宁和华歆的小故事——割席断交(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又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确,赞扬管宁高尚的品德,批评华歆的势利。后来管宁终其一生没有做官,华歆则成为曹魏重臣,官至相国、太尉。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假是值得考量的。《世说新语》一般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门客所撰写,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大都是一些经过加工的小故事,为了弘扬好的品德,华歆、邴原、管宁三人并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他们之间本来就比较密切,后来华歆也曾多次推荐管宁,所以我认为割席断交不过是后人的附会。
我们回到正题,为何王夫之、钱穆认为管宁是三国第一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在王夫之眼里,管宁不仅远胜于刘备、孙权、曹操们,也高于荀悦、诸葛孔明等人,是唯一能够“持”汉末三国之天下的人物。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三国时代人物:“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尤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在钱穆先生看来,黄巾之乱以来,有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孙权都可以称得上一时之君,荀彧、诸葛亮、鲁肃则可称得上为一国之士。诸葛亮已经足以让三国照耀后世,但是管宁的作用却更在诸葛亮之上,因为诸葛亮毕竟也是一个政治人物,是局中人,而管宁是乱世之中超脱的存在,是社会上唯一的完人,管宁的存在意味着“将来之后望”。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十六岁丧父,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华歆、邴原游学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名声。不论是在辽东,还是后来回到中原,管宁一直拒绝所有当政者的征召,只是耕种、读书、授课,默默地影响一方之人。
汉末中原大乱,管宁浮海到辽东避乱。当时辽东是公孙度的地盘,他听闻管宁的大名,希望能够延请管宁。然而管宁只讲儒家经典大道理,不涉及实际问题、天下大势。有了个安身之地,他就到山谷筑草庐而居。一起到辽东的士人大多数住在郡南,准备等中原安定下来再回中原,只有管宁住在郡北,示以不再迁动之志。
渐渐地不少士人跟着管宁来了,老百姓也拖家带口地跟来了,形成了村落。管宁身体力行,种地开荒。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落后,人们用水都靠一口井,所以百姓为了打水的先后顺序经常发生争执。管宁买了一批坛坛罐罐放在井边,每天早早地汲水灌满,后来的人都有水用。人们看到管宁这样做,再也没有因为吃水发生争执。
还有一次,别人家的牛踩踏了管宁的庄稼,管宁没有牵着牛去找主人家讨说法,而是把牛牵到阴凉处好生喂养。主人知道后大为惭愧,周边的百姓听闻这件事情更加钦佩管宁的德行。除了身体力行之外,管宁还给大家讲授《诗经》《书经》诸课,教大家祭礼、仪表、礼让等等,大受人们欢迎,遥远的辽东,居然教化成礼仪之地。
终其一生,管宁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担任一官半职,始终坚守自己所信奉的东西。仔细品读王夫之和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推崇管宁的原因,核心就在于管宁的道德操守,管宁所坚守的东西是超越整个三国时代而存在的。陈寿评价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虽然管宁隐居不仕,但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在教化身边的人,这种无形的教化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改变。
乱世之中,权诈阴谋占据主流,但是为了终结乱世,必须有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政治家,也需要诸葛亮这种国士鞠躬尽瘁;同时,乱世之中我们不能只靠权诈阴谋,我们也需要道德操守,需要超脱于整个时代的存在,来为整个社会保留一些东西,这是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也需要管宁!
《史记》世家第一为《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是《伯夷列传》,中国社会历来推崇一种隐士文化。这些隐士们对于当时的社会、政局或许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信仰却是我们整个社会不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或许,这就是王夫之、钱穆推崇管宁为三国第一人的原因吧。
(摘自百家号“小凡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