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户外活动探析

2015-07-21张旭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公共户外活动城市

张旭东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但目前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科学地规划设计,导致户外活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城市无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基础设施成为摆设。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的基础上,将其特点以及它和城市户外活动的联系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户外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以达到改善城市开放空间促使更多的市民进行户外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并促进城市的繁荣。

关键词:城市 开放空间 户外活动 公共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00-00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镇人口与面积以及经济产业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呈现令人欣喜的态势。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城市是健康发展的,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着公共游憩空间缺乏,城市中心区域建筑密度过大,为配合政策机械地完成绿地的建设任务。眼下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完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为市民带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城市空间,扩大城市户外活动发生概率,繁荣城市生活。我们必须融入多学科的规划实践,科学地规划设计健康的城市开放空间。

1 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Urban Open Space) 是在由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随工业崛起进而产生城市环境问题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概念。最初由伦敦市于1877年在《大都市开放空间法》中将其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 其中没有建筑物, 或者少于二十分之一的用地有建筑物, 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 或堆放废弃物, 或是不被利用的区域”,在此定义中非建筑性与游憩功能被强调[1]。而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则强调其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认为“与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与景观均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任何人可在其中进行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属开放空间,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查宾提出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的待开发空间极具价值,既可为城市的成长积蓄力量,又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场所。由此该概念可描述为城市的公共外部活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公园绿地、滨水地带、步行街等,它们都具有围合性低、对公众开放、生态性强等特点。

2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

2.1 城市开放空间组成与划分

城市开放空间按人工参与程度分有自然式和人工式两类[2]。其中自然式包括坐落于城市或其周边的自然山体、湖泊、溪流、山林原野等。它们主要靠自然形成,城市居民活动不十分密集,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自然原貌;人工式开放空间由广场、公园、步行街、动植物园等组成,其人工景观性强,硬质景观多于自然景观,设计以人的尺度打造,生态性不如自然式开放空间好,居民活动相对密集频繁。

按照空间负载的功能与属性划分,开放空间可以分为单功能与多功能体系[3]。单一功能体系指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或某类专属功能的开放空间。其中前者如湖泊、河谷,后者如城市步行街、公园、广场以及道路等构成的廊式空间体系尤为典型,譬如我国西安市的环城公园便属于此类体系。

至于多功能体系,多数开放空间融合多功能于一身,如建筑、广场、公园、街道乃至水域丘陵均可共存于此体系中。例如美国的圣安东尼城对于城市的改造就通过将流经整个城市的圣安东尼河展开了自然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景观设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对于某一区域的综合性改造,往往应考虑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并联系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2 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

(1)开放性,应保持空间区域的通达可见,不用其他方式封闭围合,使人、小型动物能够自由方便并且乐于进入的区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

(2)功能性,应满足游览者的游憩和日常活动,休息区、活动区、交通区域等基本功能分区完整。

(3)大众性:对象应为城市大多数居民,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高端私人领域,适合大众或某类特定活动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的或活动,通常具有免费性或门票低廉易于支付的特点。

(4)生态性,城市的开放空间均为外部空间,往往将植物作为最重要的景观营造元素,质量较高的开放空间还有水体、微地形等作为造景要素,其对于城市生态的调节作用不言而喻,能有效调节微气候,吸附尘埃颗粒,净化空气,同时自然式的环境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精神愉悦。

(5)场所精神性:部分开放空间为对所在城市的标志性或特色场所,它蕴含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人们产生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城市生命力。

3城市户外活动

3.1城市户外活动的类型

据丹麦学者扬·盖尔的研究结论,城市户外活动(Urban Outdoor activities)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其中必要性活动是无论天气、环境如何都必须要完成的行为如上班、候车、递送邮件等。而自发性活动是指居民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行为,诸如散步,沐浴阳光,驻足观望等。社会性活动则是在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活动。问候,交谈,游戏等均属于此范畴。

3.2城市户外活动的发生

3.2.1城市开放空间的促进作用

必要性活动无论天气、外部环境好坏均会发生,然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空间的条件。外部空间的物质条件越舒适,越发地刺激人们走出狭小的单元楼来到外部空间;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一种为大众提供的自由的舒适的外部场所,它能容纳来自周边不同年龄,不同工作背景,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群,这些居民在城市的开放空间相遇,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小区住宅所限定的局促的交流活动范围。公园里发生着老年人跳广场舞、年轻人结伴散心、儿童游戏玩耍等活动。另外人们对街道本身形形色色的人活动更感兴趣,人的活动才是兴趣中心。由此我们认识到在有人驻足停留的开放空间中,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活动会超越这个空间本身的吸引力,即物质空间添加了生命力,怡人的开放空间加上活动能够吸引到周围区域的市民前来加入,如此良性循环。精心布置的开放空间为各类人提供着一个绝佳的舞台供他们尽情地活动,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3.2.3 消极开放空间的负效应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认为消极空间是无计划性的,它从内到外扩散性不断增加[5],因而失去了人的尺度。把它延伸到城市开放空间上,消极的开放空间忽视了令人产生愉悦的场地特质,缺少收敛性,并且场地要素使人失去安全感,消失了活动发生的条件。于是空间的使用率愈发低下,街头荒寂,基础设施被破坏。譬如交通道路越宽阔密集的地区活动越少,飞驰而过的车辆令空间安定感下降,行人往往匆匆走过不会停留,活动亦不会发生。

3.3 重视打造高质量的城市开放空间

在我国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的当下,各种建筑物拔地而起,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市中心令城市疲惫不堪;市民常年生活在高压力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精神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只会令城市永远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的冷漠。必须打造健康的城市环境,在规划时充分思考公共开放空间的巨大正能量,避免西方社会自1930年以来对待城市形成的“功能主义”的错误认知,为市民提供合理的生活环境,使物质和精神水平同时得到提升。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关注大众的可达性,环境的质量以及开发的协调性。不可单方面追求主体效益最大化,应充分考虑综合的环境效益。开放空间的打造是为了拥有功能良好、城市空间富有特色的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城市公共户外活动。其重点为城市中心、街道、公共绿地、广场、城市滨水区等。

3.3.1区位的选定

(1)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区位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特性,如地形水文等因素,以及植被等要素。应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带,既可满足大众安全进行各种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同时又可节省改造开发的成本,更方便配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3]。

(2)另外开放空间是为城市居民打造的,应选在临近居民区的位置以供更多的人前来游玩,或是位于市中心高密度商业建筑区用以调节灰色和绿色景观的平衡,使视觉感受相对协调不会因密集的高楼大厦而产生视觉疲惫感,同时此区域往往以硬质铺装阻隔了降水的自然循环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精心布置的开放空间倘若在中心区域以绿色空间成为亮点,势必会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也为其他区域的规划提供范例。

(3)应选择交通便利、方便到达的区域作为对象,其辐射面往往更易于突破所在地区的的局限,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使用者,对城市的公共活动产生综合影响。

3.3.2尺度感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只有“人的尺度”才会令处在现代城市空间的公众感到场地的安全和适宜感,过度开阔和与交通干道距离过小的区域势必会使人产生不安与恐慌,从而减弱活动的发生。同时注意与周围建筑体量的协调。固然现代建筑体量一般较为庞大,所以应当规划出与之吻合的场地面积,并且以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如借景等,配之以园林小品进行空间划分[6],创造出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同时在全局尺度与周围环境方面没有违和感,阳光等要素亦可充分利用。这就需要设计师针对场地所处环境进行悉心分析,打造精致开放空间。只有空间尺度真正适宜人的心理需求,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走出室内感受外部的阳光、空气和植被。

3.3.3 完善配套设施

城市开放空间区别于野外的大自然,正是由于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所建造的,因此场地必必需的配套设施如标志牌、卫生间、座椅、照明系统等应完备,使人们在空间中停留有了保障,从而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公共户外活动。虽然当下我们强调城市生态,但也不是彻底地搞绿化搞湿地,一切以人的需求为标准,以人的健康生活和城市的有序发展为目标。

3.3.4关注城市生态效益

城市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斑块、本底、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的异质性越强,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就越强。这同样印证了3.3.1(2)中应在高密度中心区规划出一些适当面积的绿地的正确性,如此景观异质性可大大提高。同时所建设的场地也应努力增强生态价值,提高绿化率,以植物造景手法既营造了景观的视觉性,又具有生态功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打造水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3.3.5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开放空间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面貌的场所。比如西安市区微黄灯光照耀下的古城楼夜景烘托出浪漫安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南京市日趋完善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了“玄武泛舟,鸡鸣还愿,石象寻秋”的地方特色休闲文化;即便是历史十分短暂的石家庄市也可以充分挖掘“火车拉来的城市”的铁路历史文化。城市有了文化精髓,这一地区的人们自然也有了对城市的无限眷恋和爱慕,这将带给他们精神上愉悦的享受。开放空间的创建为他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得以在公园绿地呼吸一缕芳香,在广场沐浴阳光的和煦,在步行街道享受着每一个微笑。打造健康的城市开放空间,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

[2] 喻琼,城市开放空间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王建国. 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扬·盖尔 著,何可人 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 姚如娟, 城市开放空间活力场研究--以城市广场为例[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7]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公共户外活动城市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公共人力资源约束的理论渊源及实现途径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陕西省体育运动场馆设施运营现状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