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行衔恨谱悲歌

2015-07-21林宗源

蒲松龄研究 2015年2期

林宗源

摘要:《梦王如水》是蒲松龄五言古体悲情诗中的一首,小序简述背景,抒写悼念友人的悲伤情怀,说明成诗过程;诗的正文赞扬逝者的美好品德,回顾友人生时的侠义热肠以及与自己的深厚情谊,尽吐悲情。蒲松龄的五古悲情诗,写作面广,情境真切,感情深重,诗味浓烈,用律绝诗体则难以表述。诗人此类作品继承杜甫五古悲情诗感时伤怀记事抒愤的优良传统,且表现出别具特色的诗风。

关键词:梦王如水;五古;悲情诗;继承杜甫;别具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读蒲松龄的悲情诗,尤能体味这情感。本文仅从《梦王如水》 ① 五古一首,打开蒲松龄悲情的闸门,看这情是怎样如涛似浪地涌流出来。

写这首诗,正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蒲松龄已经是六十三岁的高龄。诗前加了一段小序,便于了解写作的背景:

如水病瘳,半年不复见之。八月十九日,自济门归,闻其复病,因迂道拟一握手;及门,则已成今古。

王如水久病在床,闻知病愈,却因在淄西毕府教书,距王如水居处数十里,路途隔山越岭。况且当年秋季蒲松龄到济南又一次参加乡试,“铩羽而归” [1]3411,得到如水又病倒的信息,自感不祥,归途中急匆匆绕路去王家,想同这位半年未谋面的挚友握一握手。还未进门,听到的是哀哭声,看到的是友人的灵柩,生死两地,这不是人生之大憾恨?因而序言继续写道:

入哭而行,将挽以诗,久之未就。重阳后三日,忽梦如水至,相见如平生。笑曰:“君欲贻何迟也?”顿忆其亡,持哭而窹。呜呼,悲如何矣!

蒲老先生当此情状,泪洒庭院,悲的是几十年交往,就这样人鬼异地,再不能逢。伤的是如水仅是五十三四岁,正在壮年。应该当场写悼诗作纪念,但却悲不成句。又过十几日,直到重阳节后三日,昼夜冥想终于入梦,见如水一如生时,言笑切切,拉着他的手说:“您要有诗作送我的吗?为什么这样迟慢?”顿时惊醒,方悟斯人已经作古,生活中从此失去了这位情深意重的友人,于是,泪水又簌簌奔流。但悲哀又管得了什么?!

接着,进入诗的正文,展现了王如水是何等样人:

“兄弟皆华膴,君独厌藜藿”。“不愁囊中空,止觉杯中乐”。

“岂耐市尘嚣,宁作诗客窘”。

王如水宦门之后,其祖王鳌永是明代崇祯朝大臣,万历进士,他与兄王居正(岁贡生)、王体正(岁贡生)、王斧正都是生员,家道殷富。蒲姓与王族有姻,论辈分蒲松龄还是表叔。南游归来,三十出头,课馆西园,结识王家兄弟,而最亲热者即王观正如水。当时他才二十余岁,对松龄常以酒食相招,一次如水藏有佳酿,请柬为诗,“不惜千金刻,披襟试一过”,邀这位表叔夜来畅饮,松龄也以《如水新酿熟清夜见招》一诗酬谢。酒酣情切,逸兴遄飞,抒发“相逢且尽杯中物,犹喜同人尽黑头”的豪情。其时如水已著诗集《问心集》,松龄奋笔为诗集作序题跋 [2] 68。序中言:“王子者:生长侯门,年方弱冠,而磬折温文,见之可忘寒暑。”松龄每见如水温良恭谦之态,简直连寒暑都忘了。正因对如水交谊之深,才作此等赞美。《聊斋诗集》中,诗题中出现王如水名字的,不少于十五首,平生关系密切者,即使李希梅、张笃庆等此种情况亦鲜有,可见二人相契之深。再后来王如水家道中落,资财无余却豪情仍在,跟松龄的亲密情谊一如既往。一日北赴京都,迟迟未归,引起松龄思念,在《喜如水至,贻长句》一诗中写道:“方意京华归未得,搴帘一笑尚惊猜。”如水固守穷困,执着学问,笃信交谊。因而《梦王如水》一诗中,才对逝者的胸襟抱负高度颂扬。

不仅如此,诗人眼中的王如水,更是侠义之友,诗中写道:

百年道义深,胸次何寥廓!倘来等浮云,黄金置一哂。

短短两联二十个字,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让蒲松龄感念逝者的恩德。四十一岁那年,慈母董太夫人去世。丧事用钱,却正逢饥年,兄弟们无钱筹办丧事,正一筹莫展之际,如水前来吊唁,得知蒲家困窘,自己虽不宽裕,仍慷慨解囊,以救燃眉之急。但是,直到六年后,蒲松龄已经四十七岁,这笔钱仍然没有偿还,而如水却没有当作一回事,一样亲热对待老朋友。而当时王家正要嫁女,备办妆奁,也正需钱。这件事在蒲松龄的内心备受煎熬,他同样是“受人滴水恩,必当涌泉报”的有血性的人,屡次积攒一笔钱准备还款时,又被灾荒中的家口花销与自身贫病耗尽。蒲松龄四十六岁这年就发生了特大水患,兖州、青州大水淹没田庐,波及淄川,友人袁藩的家就被洪水淹没,致使这位朋友贫病交织,赍志而殁。第二年灾难有增无减。《淄川县志》写当年淄川“四月、五月,多风雨”,“有蝗蔽天而东,田禾狼藉”,“七月十八日,雨雹,蝗虫害稼”。先生自身在毕家也因“病足”,且“经秋不愈”。而这一年的二、三月间,妻子刘氏也卧病在床,蒲松龄在西铺,相隔六七十里,牵挂病妻,感怀她在困顿中操持一家人生计而付出的牺牲。况且,连年的水患灾荒,家中四男一女的口腹拖累,身体的疾病用费,积蓄的钱因之消耗一空。从这种背景,也可知无力还债,在情理之中。但是,他面对热情宽厚的义友,自感“深愧故人”,并将自己的愧疚说给家人,全家老少都感动唏嘘。蒲松龄把此情此境写在给如水的一首五古诗作中,用韩信得漂母一饭而思回报的典故,表白心迹。述说当年受如水的接济之恩如同饥荒中得到“斗糠”。王生当年虽不富,却能“剜己肉,补人疮”,慷慨解囊,而自己迟迟不能偿还,六年中,每每愧疚,即使深夜,只要思及此事,就如芒刺在背,痛苦不堪。以诗表达他对如水的感戴和自己的困窘无奈,从中也可见二人的感情非同常人。正因如此,《梦王如水》一诗才能把朋友的侠义之举,赞叹为“黄金置一哂”,才赞美逝者“胸次何寥廓”。

王如水是怎样贫病潦倒的呢?诗中透露的信息很微妙:

鉴彼黑心符,制情亦刚狠。凄风飘空闺,全以猛力忍。

据袁世硕先生考证 [3],王如水曾北上赴京,不独为前程,还有和在京做官的王族兄长争析产业的原因,争而不得,忍气吞声,故而罹病。诗中对友人深切同情,指责强势一方的“黑心”和为富不仁。

那么,疾病又是如何沉重呢?

暮年酒尊空,伤哉意兴损!再病益沉痼,僵卧如枯菌。

夙疾固未痊,相对犹盘桓。

王如水“暮年”的岁月,争析产业受挫,举业失意,穷困潦倒,终染沉疴,卧床不起,人更枯瘦。松龄偶去探视,相顾之间,凄凉酸楚,多么盼望好友能早日康复啊!正是蒲松龄六十三岁这年的秋季,济门归来,“登门拟谫会”,怎料“到舍已河山”了!挚友的讣音与这次乡试的失败,使这位屡屡遭受打击的老人五内俱焚,哀痛欲绝,“哀情从中来,俛仰摧肺肝”,使与逝者生前最为亲密的他,仰起头又弯下腰地哀号,甚至正捶打着故人的棺椁,用撕裂心肺的恸哭倾泻哀思,诉述极深极重的情怀。

何以当握手?只鸡与斗酒。何以致生平?双涕下沾缨。

那一刻,松龄一定回想起与友人斗酒欢歌的青春岁月的欢乐,一定不会忘怀友人磊落豪爽的品格,还会一遍遍重温牵手共话的融洽情境。

诗的结尾落在梦上,悲情达到顶点:

恨不及一言,忽来入我梦。握手为悽酸,既醒有余痛。

残酷的现实是,逝者音容已杳,无缘再会。长久的思念,终于化为梦境中短暂相逢,迫不及待与如水握手相叙,醒来情境皆空,泪湿衣被。全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而诗人对故友的哀思却绵绵不绝,还会一次次默念着逝者的名字,把悲情一缕又一缕缠绕在心上,乃至飘游在生命的苦旅中。

为什么要用五古诗体诉述悲情?在于五古不像写律绝等近体诗那样,要拘泥对仗,限定平仄,划分韵部,制约字数。因此律绝是一种“带着枷锁的跳舞”,可以讲求意境的高远和诗思的深邃,却拙于探求背景,延展故事,描摹人物,而这个长处,却被古体,特别是五古所取代。故而,自古以来,尤其自唐以后,人们往往能从五古的诗作中,追索诗家生活的印痕,探究思想的脉络,考证行为的轨迹。这种诗体自由抒写,随意转韵,拓展篇章,有利于叙事、抒情、描写、记史,尤其能够深刻打烙诗家苦难的历程。于是,蒲松龄运用这体裁写了颗粒无收之年的《忧荒》,写了一家老小啼饥号寒的《日中饭》,写了哀哀不辍悼念兄长的《夜作祭兄文,悲不成寐》,写了虫灾漫野、灭蝻求生的《捕蝻歌》,写了荒年背井离乡、举家流亡的《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写了悼念贤妻、缅怀好友的《悼内·又》、《哭赵晋石》、《伤刘孔集》等涕泪横流、悲情肆溢的诗作。这悲情,小见于伤痛亲人朋友,大见于感伤灾荒中淄川的穷苦百姓。

早在距蒲松龄已近千年的唐代,杜甫就是写五古悲情诗的高手。北宋胡宗愈评杜甫:“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 [4]。而杜甫的五古,如《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咏怀》、《北征》、“三吏”、“三别”等悲情力作,奠定杜诗成为诗史的基石。当我们读到“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这些痛彻心扉的诗句时,就会对安史之乱中饱受兵匪浩劫的人民深表同情,对唐王朝统治者野蛮的征兵制度给予谴责。而这一类悲情诗,透视出杜诗的沉郁之风,抒发出感时伤乱,忧黎元、怀社稷的博大胸襟。故而自唐而下,这种体裁成为易于反映时代变迁、诉述悲苦激愤的适用诗体。蒲松龄选择五古写自己的悲情,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虽不如杜甫那样深广厚重,却饶有特色:

读杜甫的五古悲情诗,虽有如上优长,而时代较远,背景资料不够系统充实,终究给人以远离读者的印象。读蒲松龄的五古悲情诗,由于时代较近,有蒲松龄其他的多首诗作及文章相印证,背景资料更为翔实可考,线索明晰,诗者思想动态、活动轨迹、事件本末、成诗年代,都具体确切,有据可查,诗中人与事历历如在目前。因此更贴近人生,反映现实。

读杜甫的五古悲情诗,虽有“五百字咏怀”和《北征》等力作,作者身在其中,感受深重。但相当一部分重要作品,如“三吏”、“三别”都不违背“怨而不怒”的诗训,局限于站在一旁或叙或议,深入人或事物中充任角色则不甚明朗,读来多少有隔膜之感。而蒲松龄的所有五古悲情诗,却都以自身为诗中重要角色,其他人物事件与作者亦密切关联,其事其情活灵活现,血肉淋漓,读来感同身受,更容易引起共鸣。《梦王如水》这篇哀诗,写的就是自己与逝者平生的交往,感受的是朋友生时的音容笑貌,哀的是逝者的悲苦身世,痛的是生离死别的怅惋与悲凉。诗中的人与事都鲜活在眼,人物形象饱满,触手可及,更具亲近感,迸发出浓烈的诗情。

可以说,蒲松龄是继承了杜甫五古悲情诗的优秀传统,直抒胸臆,又有独到的诗风,作为研究诗人身世和活动轨迹的重要资料更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读罢先生悲情诗,笔者不揣浅陋,凑成一律:

寒庐罹百忧,白眼观今古。

笔唤鬼狐哀,心牵黎庶苦。

悲情漾柳泉,热泪洇淄土。

衔恨作长歌,佳篇吟不腐。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蒲松龄.蒲松龄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袁世硕.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J].蒲松龄研究,1986,(1).

[4]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J]∕∕林继吕《杜甫诗选评》序.杜甫研究学刊,2003,(3).

The Resentment-borneVerses Expressing Sentimental Melody

——The Appreciating and Analysis of Pu's“Wugu”Sentimental Poems

Lin Zong-yua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China)

Abstract: Meng Wang Ru Shui is one of Wu Yan,ancient style,sentimental poem,written by Pu Songling. The preface of the poem includes background description,sentimental feeling when mourning his friend and process of writing. The body of the poem includes virtue praise of the dead,sentimental review of his friend's kind heartedness and their profound friendship. Pu Songling's Wu Gu sentimental poems writes a wide range and real situation of social life with deep feeling and strong poetic flavor,which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in the style of metrical poems and quatrains. This type of poems written by Pu Songling,which inherit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Du Fu's Wu Gu sentimental poems,describing society and expressing sentimental,shows distinctive poetic style.

Key words: Meng Wang Ru Shui;Wu Gu;sentimental poems;inheritance of Du Fu;distinctive

(责任编辑: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