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死鬼传说引发的浪漫故事

2015-07-21于天池李书

蒲松龄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

于天池 李书

摘要:在中国民间,抓替死鬼的传说非常流行,大概杂揉了佛教和儒家思想中关于死亡的说法创造出来的。《聊斋志异》中的《水莽草》篇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抓替死鬼的民俗内容,更是表达了蒲松龄对于这一民俗传说道义上的批判,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为丰富地展示抓替死鬼民俗的故事,也是以抓替死鬼的传说为题材的最浪漫有趣的文言小说。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抓替死鬼;中国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民间,抓替死鬼的传说非常流行。传说认为,除去战争、疾病外,举凡淹死、上吊、服毒、交通意外等非正常性死亡的人成为鬼魂后,不能直接进入轮回再生为人,必须抓到一个与自己用同样方式死亡的人相替,才能解脱投生。

抓替死鬼的传说,大概是民间杂糅了佛教和儒家思想中关于死亡的说法创造出来的。轮回托生的说法来源于佛教,而认定寿终正寝是死亡正途则为儒家所强调。编排出某些非正常死亡的鬼要打入另册,另类处理,只有抓到替死鬼才能转生——也算是一种死亡类别歧视。抓替死鬼的传说虽然荒诞,但流传久远,在某些地区非常盛行。

就抓替死鬼的故事而言,《聊斋志异》中的《水莽草》可以说是《王六郎》的姊妹篇。不过,《王六郎》篇重在写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水莽草》篇重在写男女间婚恋并波及广泛的人情世故。《王六郎》篇只是写王六郎不忍心自己一人被替死而伤害两个人的性命,于是终止了替死过程,并未对抓替死鬼说三道四;而《水莽草》篇则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水莽鬼抓替死鬼的民俗内容,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抓替死鬼这一民间传说道义上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水莽草》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丰富的抓替死鬼民俗的故事,也是以抓替死鬼为题材的最浪漫有趣的小说。

《水莽草》的故事一开篇便叙述了楚中桃花江一带抓替死鬼的民俗传说:

水莽,毒草也,蔓生似葛,花紫类扁豆,误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以故楚中桃花江一带,此鬼尤多云。①

这可以看做是全篇故事的引子。

在《聊斋志异》中,利用民俗传说创作的故事在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介绍民俗传说而直接进入故事,比如《王六郎》、《梅女》、《珠儿》等,这类故事大都发生在北方,民俗也为北方读者所熟悉,估计是蒲松龄认为没有必要赘言介绍;另一类则在展开故事情节之前先介绍相关民俗传说,比如《水莽草》、《青蛙神》、《晚霞》等,这类故事大都发生在南方,由于相关民俗传说不为北方读者所熟悉,故蒲松龄认为有必要先行向读者介绍情况以先进行一下热身。不过,在《水莽草》的这段介绍中,“此鬼尤多云”,看似不经意之笔,却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按照民间传说的游戏规则,水莽鬼若想投胎转世,只能取误食水莽草而死的人相代,但“误食”谈何容易,尤其是水莽鬼的传闻日久,居民心生戒惧,亲手找一个误食水莽草的人抓替死鬼自然很不容易。日积月累,水莽鬼就过剩了,于是出现竞争和互助的现象——这使得祝生误饮水莽草的情节丰富有趣,十分耐看。小说写祝生在看望朋友的路途中“燥渴思饮”,水莽鬼轮番上场诱惑,先是“道旁一媪,张棚施饮”,但老太太殷勤地给祝生茶喝,祝生警惕了起来,“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正要离开的时候,老太太却又招呼一个少女再次捧茶奉饮。祝生受到色相的诱惑,放松警觉,“嗅其茶,芳烈无伦”,终于上当,把水莽草当做茶喝下,成了替死鬼。

水莽鬼一多,就成为社会问题,自然民间就出现了相应的救治办法:“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祝生的朋友听说祝生所遇之事,由于自己的父亲也死于水莽鬼,立刻准确判断祝生中了水莽鬼的毒计,进而判断施计的女子是“南村富室寇氏女”,便“急诣寇所,实告以故,长跪哀恳”。没想到,“寇以其将代女死故,靳不与”,于是祝生只有死的份了。

传统和习惯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即使在民俗传说中也是这样。祝生既然成为了水莽鬼,按规矩,他也只能按既定方针办——参加到水莽鬼的行列去抓替死鬼,因为向来如此啊。但祝生与其他水莽鬼不同,他毅然决然地反叛了这一向来如此的传统。当母亲询问他为什么“不取人以自代”时,他回答说:“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这个掷地有声的回答,是祝生最可敬可贵之处。

就拒绝“取人以自代”而言,《王六郎》中的王六郎和《水莽草》中的祝生,都舍生忘死,都宁可自己永远沉沦为鬼,也不愿意伤害别人,具有仁者之心。但严格说起来,两人又有所区别。王六郎并没有否定抓替死鬼的本身,只是不忍心由于一个人的缘故害死两条人命,从而放弃了求生的机会。而祝生不仅放弃“取人以自代”,而且“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对水莽鬼的替死体系予以了否定和反叛,并用实际行动解救天下被水莽鬼所害的人。小说写当地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往往具丰筵,祷祝其庭,辄有效”。

同样是受到上帝的褒奖,王六郎因“一念恻隐”,只被封为招远县邬镇土地,而祝生则因“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这个褒奖的不同,源于两人行为功劳的级差,这个级差,当然是蒲松龄心中掂掇的结果。

如果仅是叙述并对抓替死鬼的民俗进行道德伦理的评判,蒲松龄不过是一个民俗学家而已。但蒲松龄更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在阅读《水莽草》的时候,让我们感受更深的是那浓浓的人情世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对于浪漫爱情的讴歌,这正是这篇短篇小说迷人的魅力所在。

小说《水莽草》并不很长,不过千字多一点,却很细腻周到地展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是祝生与同年某的友谊,水莽鬼倪姓老妇与少女寇三娘的互助;还是祝生对老母的孝心,寇家父母对于女儿的痛惜;还有祝生与老丈人家的芥蒂,寇三娘在丈夫与娘家之间的周旋,都历历如画,曲尽人情。尤其是祝生与寇三娘的婚恋,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深刻印象。在祝生成为水莽鬼之前,小说主要写祝生对寇三娘一见倾心:“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指环臂钏,晶莹鉴影。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再索。觑媪出,戏捉纤腕,脱指环一枚。女赪颊微笑,生益惑,略诘门户,女曰:‘郎暮来,妾犹在此也。生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祝生对于寇三娘的爱,痴情,热烈,几近疯狂。但这痴迷的爱却害了他,原来他所倾心的少女正是以色相诱他的水莽鬼!当同年某“长跪哀恳”寇家以解救祝生的请求被拒绝后,祝生曾切齿痛恨说:“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但有情人终成眷属,寇三娘后来真的成了祝生的妻子,被祝生领回家一起孝养自己的母亲。小说的后半段主要写寇三娘对于祝生的温柔体贴,在祝生的家里,寇三娘尽职尽责,奉养婆婆。她本是大家闺秀,不会干家务活,小说写她来到祝家,“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以至于她干家务活的艰辛生涩让母亲“视之凄心”。小说特别写了在丈夫与娘家心怀芥蒂时她巧妙地处理两家的关系,维护丈夫,从而侧面抒写了她对祝生的一往情深:“女请母告诸家。生意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寇家翁媪,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忧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义拳拳,儿固已安之矣。……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翁媪。媪视之凄心,既归,即遣两婢来,为之服役,金百斤,布帛数十匹,酒胾不时馈送,小阜祝母矣。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或故稽之,则飘然自归。”回顾祝生与寇三娘的邂逅,与此两相对照,让人想到寇三娘当日诱引祝生虽然是例行水莽鬼的公事,而“赪颊微笑”又何尝不是真情发露!小说最后写祝家把“三娘骸骨与生合葬”,更是把祝生与寇三娘的婚恋关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狼爱上羊》,唱的是狼和羊相爱,约定三生,互诉衷肠,“相互搀扶去远方”。歌词编排得虽然有些荒唐,却歌颂了世上真爱的魅力。在某种意义上,《水莽草》的故事也具有歌颂人间大爱穿越生死,超越人鬼异类这个含意——本来,在民间抓替死鬼的故事中,抓人替死的鬼与替鬼去死的人,是狼与羊的关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水莽草》成为抓替死鬼传说故事的终结,被害人和害人者竟结为美满夫妻而充满着温馨和浪漫!

(责任编辑:朱  峰)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蒲松龄
STRANGE TALES INDEED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