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禅宗大词典》的编修

2015-07-20何小宛

辞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书证语录禅宗

摘 要 《禅宗大词典》是在《禅宗词典》的基础上经过较大幅度的增补修订而成的。禅宗文献内容丰富,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禅宗大词典》的编修以收词、语料采集与书证筛选、释义为主要着眼点,力求收词广泛、书证丰富、释义准确,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禅宗大词典》 编修

《禅宗大词典》(以下简称《禅典》)为禅宗辞书,主要收释中国禅宗文献的重要或常见词语,其中,语文条目占三分之二,因此,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禅宗文献语言词典。《禅典》是在《禅宗词典》(1995年荣获中国辞书奖)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增补修订而成的,现将收词、书证、释义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略陈述于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收 词

《禅典》共增补条目两千余条,主要源自袁宾师多年潜心研究积累的大量材料,同时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完备。另外,在修订过程中,时能发现有价值的条目,也一并收录。禅宗文献有着特殊的言说方式,口语性与行业性是两个根本特点,因此在挑选词目时,我们特别注重口语词、行业语、疑难词、特色词。例如新增词目“明窗下安排”“安排向明灯下”既是通俗易懂的口语,也是禅门习用而具有特色的词语,谓寺院住持遇见灵利的挂搭衲僧,吩咐安排于环境良好的席位,以示器重。同时,在“安排向明灯下”条的例句中[1],有“木上座”一词,这是佛家对拄杖的戏称,在禅籍中还可用来隐指超越情识分别之悟心,具有口语词与行业语的双重意义,也一并收录为新词目。

禅宗文献的口语性还体现在有大量口语词的变异与演化形式,“同词异写”“同词倒序”“同素变换”等现象突出(詹绪左 2006:192—228)。所谓“同词异写”,指同一个词语因书写形式有别或记音方式不同而出现的词语异构现象,如“搽胡”(折腾,作弄)也作“搽糊”“茶糊”等。“同词倒序”,例如“拔楔抽钉”(比喻驱除俗情迷障,澄清疑念妄想)有倒序形式“抽钉拔楔”,“百了千当”(谓参禅悟道之事妥帖了结,完全成功)也作“千了百当”等。“同素变换”指变换同义或近义语素造成的一词多形,如表粉碎义的“百碎”也作“百杂碎”,用来比喻自心本性的“本来田地”也作“本分田地”“本有田地”等。可以看到,不同的变体形式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从词典编纂角度来说,必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语言发展的实际面貌。我们重视这种词汇的聚合关系,将词汇场的理念贯穿始终,尽可能收录词语的多种变化形式,以“又作”“亦作”“略作”等形式指出。

二、语料采集与书证筛选

禅宗崛起于中唐,至晚唐五代、北宋进入全盛时期。这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发达的社会经济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禅宗的“一花五叶”,造就了一代代勇于创造革新、善于体悟自心的禅门宗匠。唐宋时代的禅宗文献传达了禅僧们崭新的宗教理念,最能体现禅宗超常出格的个性宗旨,记录了一大批具有禅门特色的词语。这一时期的禅宗文献还以其较强的口语色彩,在汉语史研究中显示出重要价值。元代以后的禅宗,逐渐失去其全盛时期的一系列特点,文献的特点也有所减弱,对于汉语史研究的价值降低。因此,唐宋时代的禅宗文献是汉语史词汇研究的主要对象。

基于禅宗文献的这一特点,我们在采集语料时,对所用语料进行分级,大体分为三级。

第一级——核心语料。禅宗文献的编集从晚唐五代开始,至两宋为鼎盛期。因此,我们的核心语料主要指晚唐五代及宋代的语录、灯录、传记、诗歌等。另外,敦煌本《坛经》以及元明时代的《从容庵录》《续传灯录》《五家语录》[2]等,因具有较大的影响,也归入核心语料。在挑选词目、书证时优先考虑核心语料。

其中,语录和灯录是富有禅宗特色的文献。前者为禅师说法的记录,也收进禅师的书面作品;后者主要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记载和传法世次的排列,表明禅法传承历史。

例如现存最早的正式灯录《祖堂集》,就保存了很多唐五代时期的口语材料。我国学者认识《祖堂集》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此在《禅宗词典》的编纂中,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充分利用《祖堂集》这一极具研究价值的材料,此次修订中我们力图弥补这一缺憾。以“一”字头词目为例,依据《祖堂集》语料,新增了“一格”“一线道”“一乍”“一转”“一转话”“一转语”等新词目八个,另为“一盲引众盲”“一一个个”“一指头禅”等八个词目新增了《祖堂集》例证。不但为词义阐释提供了更多支撑,而且更好地进行了词语溯源。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禅门著名公案,百丈怀海禅师住江西百丈山时,将参禅修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他本人带头参加劳动,并把这种规制写入著名的《百丈清规》中。这一规制对后世禅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禅宗词典》引用宋代《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章例句,但事实上这一公案在《祖堂集》卷一四百丈和尚章中即有记载。修订中,我们换用《祖堂集》例句,书证时间大大提前,更好地体现了语言词典溯源的功能。

第二级——辅助语料,主要指元代以后的语录、灯录、传记、诗歌等。这一时期的语录、灯录等失去了全盛时期的特点,语汇研究价值相对较低。但禅宗文献是一个整体,对语料的全盘观照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体察词语流变、发展的全貌,准确判断词语的价值,从而科学筛选词目,客观、准确地阐释词义,并补充必要的书证。例如《禅关策进》为明代云栖盐宏所著,多收元、明临济宗禅者的语句,我们据此书增补了新条目“打失”“大手眼”“口如扁担”“冷坐”等,为“吃紧”条新增义项“要紧、重要”,为“打哄”“冷灰豆爆”条增补例句。可见,有了辅助语料的参照,《禅典》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语言事实。

第三级——参考语料。禅籍以外的口语文献,包括佛经、敦煌变文、唐诗、宋词、宋儒语录、小说等,可以从侧面提供参考印证。在禅宗文献书证不足时,可帮助提供书证,从而准确归纳义项。《禅典》中以△号标示的书证,即出自禅籍以外的文献,这也是《禅典》体例的一大改进。

三、释 义

释义是词典修订的重中之重,释义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辞书的质量高低。

(一)广泛参考各类文献

占有并反复比照、推敲大量书证材料无疑是科学释义的基础。例如佛经的价值较多地体现在溯源方面。如原《禅宗词典》中有“仙陀”“仙陀客”条,意为“机灵,机灵者”。修订中我们发现这个词在禅籍中也作“仙陀婆”,源于佛经中“先陀婆”[3]一语。《涅槃经》卷九:“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国王以“先陀婆”为密语,实具盐、器、水、马四义,有智之臣善解此密语,能准确提供国王所需之物。禅籍中引申指灵利的禅僧。据此,我们增加了“仙陀婆”条目,并引用佛经修正了我们的解释。

各类佛教、语言学辞书的价值更是无需赘言。如北宋末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是最早关于禅宗语录词语的解说,也是古代禅林初学者广为使用的辞书,很多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词语典故、规式制度等在书中均有解释。如:

冬夜小参。僧问:“德山昔日小参不答话,赵州小参却答话。未审答底是,不答底是?”师云:“总不是。”进云:“好音在耳,人皆耸去也。”师云:“杓卜听虚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一)

这里的“杓卜”较难理解。查检《祖庭事苑》卷六:“风俗抛杓以卜吉凶者,谓之杓卜。”疑惑顿释,所谓杓卜,原来是古时用抛杓来占卜的风俗。“杓卜听虚声”是指占卜的结果虚而无信,为人占卜者的话不可凭信,比喻通过言语说教不能领悟禅法。禅门清规也具有特殊价值,最著名的是元代僧人德辉编、大诉校正的《敕修百丈清规》,书中对寺院的组织体制、宗教活动、日常起居等均有详细的规定,对我们阅读禅宗文献、编纂辞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挑灯”一般指拨亮灯火,而《敕修百丈清规》记载,禅林出丧时所提的一种灯具为“挑灯”,僧人游方参请时提灯亦称为“挑灯”,这都是一般文献中所未提及的。在修订中,我们补充了以上两个义项。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日本僧人无著道忠(1653—1745),其代表作有《葛藤语笺》十卷、《禅林象器笺》二十卷、《虚堂录犁耕》三十卷、《五家正宗赞助桀》等,“他的学术成果,即使以当今世界性的东方学水准来衡量亦毫不逊色,其中甚至还含有今天的科学研究尚未涉足的领域”(柳田圣山 1994),“尤其是他对口语和谚语的解释令人折服,即使是在语言学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今日来看,道忠的着眼点和分析力依然精彩纷呈”(《俗语言研究》编辑部 1997)。 如“合头”一词,原《禅宗词典》释为“相应,相符合”。但事实上,“合头”有时与“合头语”意思相同,从字面上来看均表示先前已有的合乎道法的机缘语句。无著道忠《虚堂录犁耕》在解释《虚堂和尚语录》“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时云:“合头,与理合也。头,助辞。系驴之橛,令驴不得自在,今比堕理味,不得自由也。”可见,“合头”“合头语”虽为以前的机缘语句,但在禅家看来,这恰恰是障碍学人发悟的“死句”,而不是活泼泼的、从自己胸襟流出的“活句”。模仿这种“合头语”,非以真心参禅,是受到禅师们批评与否定的。在《禅典》中,我们增补了“合头语”词条,并修正了“合头”一词的释义。但是,由于目前对无著道忠的研究成果甚少,在《禅典》的编修中,对无著道忠成果的利用还很有限,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二)重视行业词语与词语的行业意义

禅宗特殊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造就了大量难以理解的行业语,尤其是一些词语兼有一般口语与行业语双重含义,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是我们准确释义的前提。典型的如“未审”和“不审”,在一般文献中是同义语,均指不知道。但在晚唐五代及宋代的禅籍中,二者却有明显的分工。詹绪左(2006)检索《祖堂集》全书,“未审”凡94见,均指不知道,无一例外。“不审”共出现11次,或为相见时的问候语,或用如动词“问候”,也无例外。由此我们看到,禅籍中的“不审”已经由一般口语词演变为禅宗行业语。因此在修订中,我们在“不审”条的释义后加了按语,明确指出“‘不审原与‘未审同为‘不知道义,后‘不审渐演变为行业语”。

(三)系考

所谓“系考”即综合考察具有某种关联的一批词语。如驴马牛狗、眉眼鼻口等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在禅宗文献中常常通过譬喻、象征、借代、用典等不同手段,形成若干相关的语义类型。《禅典》中与“眉”相关的语文条目共24条,形成“眉”系词语,所传达的多为以下五种语义类型:①对言行过失的惩罚,如“眉须堕落”;②含有振作精神、集中精力之义,多用作禅师对僧徒的劝诫、督促、鼓励语,如“眨上眉毛”;③禅家示机、应机的特殊动作,如“扬眉瞬目”;④形容领会禅义、应接禅机十分快捷,如“眉毛剔起”;⑤借指禅僧之间的道法切磋、机锋敌斗,如“眉间藏血刃”。这些语义类型与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词语“系考”有助于勘明词语的行业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疑难词语的训释。逐词训释是词典编纂的基本方法,但难免会有视野不宽的局限。用系统的考察法配合逐词训释,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一局限,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袁宾 2002,詹绪左 2006)

(四)异文比较

禅宗文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禅师的机缘行状或公案问答等往往在多种禅籍中均有记载。异文的综合比较,为我们辨别字形、解读词义提供了很多方便。如《祖堂集》卷四石头和尚章:“尚于山舍假寐如梦,见吾身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详曰:‘龟是灵智也;池,性海也。吾与师同乘灵智,游于性海久矣。”这里的“觉而详曰”,颇令人费解,比较记载这一事件的不同文献,《宋高僧传》卷九《唐南岳石头山希迁传》作“觉而占曰”,《五家正宗赞》卷一《南岳石头禅师》章作“觉原之曰”。可知,“详”犹言“占”,犹言“原”,是占测、占断的意思[4]。

四、结 语

禅宗文献语言既有一般俗语言的性质,又有独特的宗教性质,这造就了禅宗文献语言的独特个性。作为国内目前唯一一部禅宗方面的专门工具书,《禅典》的编纂与修订一直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我们诚恳地期待学界的指教与批评。

附 注

[1]《祖堂集》卷七,夹山:“佛日到……师又问曰:‘与什摩人为同行?对曰:‘木上座。师曰:‘在什摩处?对曰:‘在堂中。师曰:‘唤来。佛日便归堂,取柱杖抛下师前。师云:‘莫从天台采得来不?对曰:‘非五岳之所生。师曰:‘莫从须弥顶上采得来不?对曰:‘月宫不曾逢。师曰:‘与摩则从人得也。对曰:‘自己尚怨家,从人得堪作什摩?师曰:‘冷灰里豆子爆。师唤维那:‘安排向明灯下著。”

[2]《五家语录》又称《五宗录》,五卷,明代语风圆信、郭凝之共编,收入禅宗五家共七位开创者的语录,依次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3]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仙陀”“仙陀婆”“先陀婆”为梵语“saindhava”的不同音译形式,本指产于印度河畔的石盐。

[4]“详”的这一意义,在唐代以降的灯录和俗典中并不鲜见。如《人天眼目》卷四《沩仰宗·圆相因起》:“耽源谓仰山曰:‘国师传六代祖师圆相九十七个,授与老僧。国师示寂时,复谓予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道。次第传授,无令断绝。吾详此谶,事在汝躬。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詹绪左 2006:142)。

参考文献

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何小宛.禅宗语录词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3.康健.关于禅宗文献语言词典的几点认识.编辑之友,2011(10).

4.雷汉卿.试论禅宗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以词汇研究为例.语言科学,2011(5).

5.柳田圣山.无著道忠的学术贡献.俗语言研究,1994(1).

6.《俗语言研究》编辑部整理.无著道忠撰《盌云灵雨》抄.俗语言研究,1997(4).

7.于谷.禅宗语言与文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8.袁宾.“啰啰哩”考(外五题).∥《中国禅学》编委会.《中国禅学》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

9.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运城学院中文系 山西 044000)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书证语录禅宗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语录
语录
语录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语录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