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习型词典理论框架的构建

2015-07-20胡文飞

辞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批判

摘 要 作为学习型词典理论研究的又一力作,《界于知识与非知识之间的词典学》不仅对词典学学科定位、研究范式等问题做了历时回顾,还阐释了现代词典编纂的功能观,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中。该书不仅对传统词典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还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和词典编纂实践构建了新型学习词典体系,它既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同时也是实用基础上的创新。

关键词 学习型词典 批判 原则和参数 可及性

Sven Tarp 是丹麦Aarhus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教授,现代词典功能理论(Function Theory)的创始人,主要从事学习型词典、专科词典等的理论研究,并主编、参编多部词典。其新著《界于知识与非知识之间的词典学》是对词典功能理论在学习型词典中的应用与探索,极具理论和实用价值。

一、内容概述

该书内容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五部分:引论(第1章),词典学相关研究回顾(包括第2—3章),现代词典编纂功能观以及学习型词典结构体系构建(第4—6章),丹麦学习型词典回顾(第7章)及结论(第8章)。

第一章为引言,描述了该书的写作背景以及系统构建学习型词典通论的必要性。第二章回顾了词典学在哲学界、科学界的地位,及其学科归属问题。词典学是一门强调经验积累的实践性学科,但也是一门与文学、语言学并列的独立学科,因此,在词典学研究中,必须辨别几组不同类型的理论:普通概论与专门理论(针对整个词典学界还是词典学的某一分支);整合类与非整合类理论(是否融入了普通词典学理论);默观型(contemplative)与转换型(transformative)理论(这些理论是源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还是加工改造)。在第三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词典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任何现代理论的提出都绝非横空出世,而是立足于前人的研究。词典学的现代功能观也不例外,它是在批判和反思前人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融聚而成的。

第四章系统描述了现代词典编纂的功能观。作者首先回顾了功能观的起源,其所蕴涵的普遍原则及其在词典功能观中的应用潜势。此外,立足于词典数据库的本质和内涵,作者将其划分为两类:基本数据库(与词典功能相关的数据库)和次生数据库(与词典用法相关联的数据库)。第五章是关于学习型词典的理论构建。作者认为学习型词典理论在本质上是介于普通词典学理论与专科词典理论之间的,并尝试性地将学习型词典定义为“这类旨在满足学习者对词典相关信息需求的词典,而这类信息需求产生于特定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此外,由于语言技能与交际之间呈双向互补关系,即交际能提高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的提高又能保证更好的交际效果。由此,作者将学习场景分为交际场景与认知场景,并分析了他们与词典需求的关系。交际场景主要包括对外语的理解、产出(是否需要母语的中介转换),以及通过外语进行翻译(包括外语的译入与译出)。对于认知场景,作者将其划分为系统性(systematic)和偶发性(sporadic)认知场景。系统性认知场景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如学习者选择一门课程或使用特定的教材,而偶发性认知场景则缺乏这些条件,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第六章是学习词典的结构研究,是该书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在理论思辩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作者对学习型词典的组构成分进行了分类描述,具体包括宏观结构的词目收录,微观结构中的释义体系、搭配结构以及中观结构中词目参见体系等。首先,在立目方面,学习型词典应着重考虑词典的收词量、立目标准以及选词立目的经验基础。其次,传统研究倾向于将释义划分为不同部分并予以单独处理,但这种武断的分割忽略了对各构成部分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由此,作者建议立足于用户情景来构建新型的释义理论。最后,鉴于用户的认知需求,作者建议新型学习型词典应该将“普遍语法”与“特定词目的用法特征”两点合二为一,即单一词条不仅包含词目特有的句法特征,也应反映某些普遍的句法模式,毕竟词典用户未必就完全掌握了那些普遍的语法知识。

第七章是对丹麦学习词典的回顾。通过分析调查,作者认为当前急需设计、编纂丹麦学习词典,以帮助外籍学生提高对丹麦语的理解、产出能力以及综合的词汇知识水平。第八章为总结。在对全书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词典的功能观极具开放性,并处于拓展、完善的动态发展中。

二、分析述评

该书是通过对传统词典理论进行批判、继承,并立足于编纂实践而构建的创新型学习词典通论,它在整体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批判是纲,它贯穿于全文,但批判也是原动力,它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源泉。首先,作者批判了主流的词典研究范式。erba(1940)立足于六组对立概念划分词典类型,但其研究体例仍然沿袭的是欧洲传统——依托语言学理论,这种传统研究模式妨碍了其发展和壮大。Hausmann对学习型和求解型词典的划分意义重大,但他只关注词典用法,却忽略了对用户的研究。(Tarp 2007)Kromann(1984)等人关于积极型—消极型词典的理论曾在欧洲词典学界备受推崇,但作者认为其类型划分是对Hausmann理论的重复甚至倒退(因为后者更全面)。此外,该理论主要针对双语词典,故无法类推到整个词典学界。Wiegand虽然确立了词典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但却将词典用户需求狭义化了。(Tarp 2007)此外,该研究范式也未曾摆脱语言学传统。其次,作者批判了Wiegand的“词典功能观”。Wiegand对“词典功能”的定义未涉及用户类型、用户需求的信息类型以及词典的交际场景等。事实上,该定义还夸大了词典的内容与用法,这种夸大会助长基于词典数据的默观型研究的泛滥,从而轻视、忽略对词典潜在用户需求的研究。最后,作者还批判了目前主流的词典学结构划分,认为它对结构成分之间的关联性阐述不够,其描述局限于形式层面,未涉及词典功能,所以尚未形成一种纸质和电子词典通用、清晰简明的编纂结构体系。

然而,现代词典功能观对传统词典研究范式、功能定义以及结构划分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这些传统研究的全面抛弃。事实上,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在对相关研究(尤其是Wiegand的观点)的继承、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Wiegand所倡导的“词典学科的独立观”“建立词典通用理论的必要性”“词典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对用户情景的重视”“基于用户需求的编纂目标”等观点都被现代词典功能观所吸收和借用。事实上,作者对词典功能观的研究视野囊括了整个欧洲词典学理论,在综合分析、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功能体系,所以理论基础更扎实,逻辑推理也更严密。

2.理论基础上的应用

词典学的产生、发展和推进都离不开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本书作者在系统构建学习型词典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应用和拓展语义学、句法学等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型词典结构体系的构建中。

首先,词汇语义关系具有多维性、系统性和动态开放性。然而,传统语义关系的次范畴分类(派生关系,同、反、上下义关系,语义场等)有太多的重复,未能科学反映语义本质。由此,作者将语义研究与词典编纂有机结合,认为当用户使用外语进行自由产出或习得外语词汇知识时,必须根据不同场景来选择学习型词典,并根据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在纸质学习型词典中以五种形式来展现语义关系:独立词条、纲要词条(其他词条以参见的形式指向该词)、中观结构、系统构建的词目清单(通过字母顺序或词典内参来获取信息)、系统编纂的词典(通过字母顺序或词典间的参见来获取信息)。

其次,句法结构的普遍性,尤其是语言习得中普遍原则与参数设定的相关研究对学习型词典的编纂也极具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势。Haegeman(1994:15)认为“普遍语法含有一套几乎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绝对普遍现象、概念和原则”,因此描写语言的普遍语法是重要的。然而,语言间也存在参数差异(parametric variation),因此参数设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产出也非常重要。(温宾利 2002:5—7)对特定语词句法结构的呈现是学习型词典结构构成体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用户外语产出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该书作者将普遍语法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学习型词典编纂体系内。一方面,作者区分了语法书和词典对普遍语法结构的描述差异。传统观点认为语法书主要处理语言的普遍准则,而词典主要处理个别语法现象,属于细节性的描述。由此,作者认为对于学习型词典,我们应通过三种方法来描述词条的用法特征:显性的标注和规则描写(minirule)、隐性例证以及隐性语义的描述。事实上,以上三种方法在词典编纂中常常组合使用。此外,关于词典的语法信息,作者认为提供语法知识的信息量取决于用户类型并对未来学习词典中的句法知识描述提出了相关建议。另一方面,这种普遍语法中原则和参数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对学习型词典搭配结构的呈现也具有现实意义。参数的设定和确立利于帮助普遍语法发展成个别语法。词组构成部分句法特征,这些句法特征可能是普遍性的,也可能为某人或某词所独有,所以这些独有的特征(如搭配、隐喻、习语以及常用套语)很有必要在学习型词典中进行说明。换言之,对学习型词典而言,其搭配结构的普遍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都应体现在意义表征体系中。此外,搭配的呈现方式应根据用户外语水平而灵活设定。此外,为方便用户检索,搭配、隐喻、习语等应放在特定词目下相同的位置,并置于最通用、常见的语场内。如果是基于产出需要,则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用户为初学者,则不宜包含隐喻与谚语,以免该类词组在产出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如果用户为中、高级使用者,提供一些语义结构相对简单的搭配、隐喻和习语等能使用户的表达形式多样、细致入微。如果用户旨在获取外语词汇知识,则亦可借用以上方法。

3.实用基础上的创新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本真和内核,立足于词典功能观构建学习型词典通论极具创新意义。鉴于辞书学的实践性和技巧性,该书对编纂体系的创新也绝非随意的空疏之议,而是立足于编纂实际。

首先,所构体系可及性强。可及性,又被称作“便取度”,指人们在生产和理解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Ariel 1988:65—87)在该书中,无论是对学习型词典的类型范畴化、参数重设以及词典用户情景的分类,都表现出较强的可及性,分析透彻、理解性强,符合用户的认知特征。如在描述学习词典的特征时,作者立足于四个范畴(潜在用户、用户情景、用户需求以及词典功能),并设置了13个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包括学习者的母语水平、母语熟练程度、外语技能、普通文化知识(这对于词典立目、释义、文化标注、结构组元以及释义元语言都意义重大)、异域文化知识、学习外语的动机、外语的学习态度(是自发的非系统性学习还是自觉的系统性学习)、学习的地域背景(是否属于外语的通用区域)、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影响、所接受的教学法、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学体系、其他学科知识体系、词典类型学等。

其次,所构体系操作性强。在论及学习型词典的释义结构时,作者立足于三种用户情景进行释义理论的构建:当用户出于对外语的理解性需求时,释义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初级、中级和高级)以及对等词的分类等因素。当用户旨在习得外语词汇知识时,作者建议结合对等词与解释说明两种表征手段来强化学习者对外语词汇知识的掌握,这对于中级水平学习者意义重大。而当外语直接用于产出时,释义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特定意义的核实、确认并设法使表达更精确。通过对以上三种用户情景的分析,作者对词典释义各阶段的任务和方法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从用户分析到词条的释义,渐次推进、纲举目张。

三、结 语

总之,《界于知识与非知识之间的词典学》不失为一部词典编纂的经典之作。该书不仅知识全面、视角新颖,而且结构清晰、例证丰富。通过对传统词典研究范式的批判和继承,它创造性地构建了学习型词典的功能观,并在实用基础上对其宏观、微观结构进行完善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胡文飞,章宜华.基于用户视角的汉英词典释义表征能力的调查. 外语研究,2011(3): 78—84.

2.胡文飞,章宜华.汉英词典的释义模式对中国EFL学习者英语生成能力的影响. 外国语,2011(5):54—62.

3.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Ariel M. 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88 (24).

5.Haegeman L.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6.Kromann, HansPeder T, Riiber P. et al.“Active” and “Passive” Bilingual Dictionaries: The erba Concept Reconsidered.∥Hartmann R R K. (ed.) LEXeter 83 Proceedings.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84.

7.erba L V.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exic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940(4): 315—350.

8.Tarp S. Lexicograph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exikos, 2007(17): 170—179.

9.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Hague: Mouton, 1971.

(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成都 400031)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批判
哲学思维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反思与嬗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研究
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批判与承续:在理性选择中提升文化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