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邦邹鲁话南平
2015-07-20游友川
游友川
鹰厦铁路和外福铁路是福建省境内最早的两条铁路,20世纪90年代末,横南铁路开通后,与外福铁路南平南至福州段合并,称为峰福铁路,处于这两条普速铁路连接处的南平地理位置依然重要。
南平因山川秀美,地势扼要,东达浙江,南连福州,西接三明,北出江西,自古以来是为福建军事咽喉、交通重地,素有“当水陆之会,扼八闽咽喉”之谓。唐末黄巢、宋末文天祥、明末郑成功都曾在南平驻扎举兵。南平市标“双剑化龙”矗立在建溪与西溪的汇合处,传说为上古名剑干将莫邪所化,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起点坐标,也是南平的标志。“双剑化龙”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两个妖怪分别蛰伏在九峰山和玉屏山山上,后来有一个法师来南平地区游玩时,发现了它们,并用自己的双剑把它们封印到了这里。
南平是山水森林城市,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水系发达,属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构造侵蚀地貌,近代诗人郭沫若吟咏南平为“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
久居南平,觉得用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的开篇稍作修改一下,来形容这周边的景致是再恰当不过了,“环延皆山也,其东南诸峰,林壑尤美,思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源也。”比照描绘到这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出入有必要说明一下,就是说,对于位处三江汇流处的南平而言,四下里触目皆是崇山峻岭,高山仰止,我们南平人除了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否则是难有机会像欧阳文忠公那样,非常从容而了然地去“望”的,所以就只能大而概之地“思”了。
号称“铜城”的南平,依山傍水挟制水陆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杀伐事件不绝如缕。古语云:多难兴邦。自古以来,南平水害、火灾、疫病、兵祸乃至虎患频发,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证,满目皆是“火焚民宅,存者无几;漂庐舍无数,溺死者众;虎患,伤人无数;痘疫流行,多数患者夭折……”等字眼。从客观条件来讲,旧时的南平城处于水深火热的夹击之下也不为过,但本地民风却始终保有一份难得的散淡与从容,这应该与当地人民乐天知命的血统传承有一定关系吧。
在南平市剑津中学校园内,有块镌刻于南宋丁卯年(公元1147年)的《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石碑,距今已经800余年。北宋时期的南剑州,就是今天的南平。从一块石碑开始,重溯一座城市的千年渊源,在高声诵读和俯首低吟之余,我们依然可以焕发出非比寻常的感悟与赞叹。
《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石碑原座向为坐西朝东,1984年,当地政府建亭时原地转移了石碑,现为坐北朝南。当时,南平市政府专门修建了保护石碑的亭子,碑亭面宽进深各四米、高七米,花岗石混凝土结构,飞檐琉璃瓦面,风格古朴。亭的上方悬挂黑底金字匾额——宋碑亭,石柱镌刻楹联:“独先天下兴州学,屹立西山励后贤。”这幅对联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试着解读一下这座闽邦邹鲁的岁月沧桑与传奇过往。
据史载,早在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南剑州郡守曹修古就兴建学馆于西山,这在当时大宋朝的举国州郡中是首屈一指的,一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4年),北宋朝廷才下令天下州县都要办学校,这距离曹修古当年的壮举已经晚了将近20年,所以才有了“独先天下兴州学”这一说。
《南剑州重建州学记》中载:“建炎初,溃军突至,一夕灰烬。”州学在建炎年间被乱兵烧毁了,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州学是谁烧的呢?据《南平县志.大事志》考证:“建炎中,建寇范汝为遣叶彻来寇延平。”范汝为建州(建瓯)人,原为盐贩子,后为农民起义领袖,就是他派姓叶名彻这个人,带领起义军打入延平烧掉州学的。南剑州学由建州人曹修古而建,又被建州人范汝毁烧。叶彻打入延平后,被南剑知州张擧打败,中箭而死。
南剑州学建立后,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历次科举,金榜题名的南剑州籍人士不绝如缕。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黄裳中状元,将当年盛况推向了巅峰。地方府志记载,南剑州境内形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求学风尚,州学的建立为儒学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宋末,游酢和杨时“程门立雪”,倡道东南,遂使闽学滥觞济世乃至发扬光大,延平也因此而成为宋代理学的学术中心,誉称“理学名邦”、“闽邦邹鲁”,其渊源便是“南剑州学先天下”结出的硕果。
人所共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被南明政权册封为延平郡王,延平就是南平的旧称,当年,郑成功是福王朱聿键至为仰仗的肱股之臣,在这里,郑成功召集各地义军抵抗清军达一年之久,并在这里写下了史学界脍炙人口的《延平条陈》。
时至今日,作为旧时代教育精髓的州学早已荡然无存,而伫立在剑津校园的宋碑,却像一叶顺历史潮流而下的文化扁舟,在重现珍贵文化遗存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雄视百代的唐风宋韵有了更为真切的体认与顶礼。而南平站由于分流铁路运输资源的需要,除了南平老站外,又在双剑会龙之畔开设了南平南站,另外,预计于明年开通的京福高铁南平南站也在施工中,不远的将来,纵横捭阖的铁路飞虹必将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增添更加动人心魄靓丽景观。
——选自南昌局《晨笛》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