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解《圣经》文化对汉译英的影响
2015-07-20刘秀明韩京润
刘秀明,韩京润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一、《圣经》与英文语言的历史联系
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曾在政治、经济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推动了基督教在帝国的传播。至公元4世纪初,帝国境内信奉基督教信徒的人数已达600万之多。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罗马帝国在公元313年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基督教在欧洲从此传播开来。
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起源于盎格鲁-弗里西亚方言,是在日耳曼人(主要来自今天的德国西北地区以及荷兰)入侵时被引入不列颠的。英语语言在中世纪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来自北日耳曼语支的入侵,第二次是11世纪时来自诺曼人的入侵,他们所讲的古诺曼语最终发展为英语的一种变体,称为盎格鲁-诺曼语。英语中与技术、文化相关的大多词汇都是从古诺曼语演化而来,这些词汇受到了教堂、法庭和统治阶层的深远影响。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要早于英语语言的形成。从古英语产生到公元1525年廷代尔翻译的第一部英译《圣经》出版,这段期间内,基督文化也就是《圣经》文化早已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想与价值核心体系。可以说《圣经》中的一些观念对于英语语言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圣经》在旧约与新约里曾多次颁布戒条与历法来管理人类,基督徒恪守着这些规则与制度,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看似对于普遍世界观的思维方式间接决定了英语语言语法的表现形式——重形式上的整合与固定的语序等。因此,语言是基督文化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外在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时至今日,影响世界的主流文化已从欧洲逐渐向北美转移,主流基督文化也从古老守旧的“天主教”逐渐成为北美国家所推崇的“新教”。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之时,基督教思想仍以一种新的教义形式在哲学、信仰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继续影响着西方文化。
二、《圣经》文化背后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标榜的“个人主义”也通过文化战略传播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基督教在美国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世界观。约有86%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教义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美国的《独立宣言》深受圣经影响“人人生而平等”“权利是由创造者赋予的,而除非相信有一位作为创造者的上帝,否则就没有相信人权的根据”。由此看出,在美国,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公民,人们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是办事规规矩矩,诚实可信的人。正是这一原因,在很多美国社区,信仰其他宗教的公民会被邻居排斥,甚至基督教徒的家庭不允许孩子与“异教徒”家庭的孩子一起玩耍。
美国是文化产品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文化是移民文化,它能最大地开放与自由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但其本质是要用自己的核心价值文化通过文化传播媒介影响并包容外来文化进行二次输出,这样便于外国对于美国文化的理解与承认,最终达到了文化输出的目的。下图可以清晰的表述美国文化的输出模式:
上图箭头所表示的文化转输过程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媒介——翻译工作者来完成的。例如2008年美国好莱坞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食物乃至影片中的哲学思想均充满了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影片的剧本创作,剧情搭配与情景描写都看出影片制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影片的画面采用壮观的风景与类似国画中留白的视觉风格;中国功夫招式的选用配合动物角色所带表的拳术套路;中庸不争与阴阳结合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表面看来美国在用这部影片宣传中国文化,其实影片主角从碌碌无为到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救赎与旅途中的寻求真理则完全体现的是美国的核心文化。美国文化输出的模式应作为模版供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学习。首先要懂得与尊重西方的核心文化,其次将本国优秀的文化包裹在西方文化之中,寻求两者的共同点便于传播,最后通过翻译再次传播出去。
三、《圣经》的文化移情在汉译英中的作用
文化移情,最早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肖尔提出的,最初只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感情移入了客体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与人一样的情感。在翻译中,文化移情是指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中,有意识地摆脱原有文化的约束,超越本土文化的限制,自觉转换文化立场,把自身置于目标与的文化模式中,如实感受、理解和领悟目的语文化。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曾把“世翁”一词译为Lord。在汉语中世翁是世交之家的晚辈对长辈男子的称呼,虽然在英语中Lord有地主,贵族勋爵的意思,但在《圣经》里,Lord一词只代表着耶和华,也就是上帝的称呼。《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其中价值较大的称谓名词虽然在其他语境有不同含义,为了不使目标读者反感,应该予以规避,以免造成词汇价值量不等,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很多这样的例子证明,造成英译后难以展现汉语作品原貌的原因就是译者没有处理好中西方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汉译英中的文化移情,要求我国翻译工作者摆脱本民族文化定式的束缚,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充分了解西方核心文化,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顺利实现汉语和英语之间通顺的解读和表达。
汉语翻译成英语,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输出。作为译者,对汉语文化作品的翻译,首先要先以西方思维方式角度为出发点,再次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英汉文化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文化源流、文化系统、译者的文化知识上的差异都会导致译著和原著的差异。受《圣经》的影响,一些英文词汇本身或者词语搭配在英语语境中的意思往往不是概念本身而是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如教义意义、世界观意义、内涵意义等。有些概念意思相同的词汇,在《圣经》中教义意义是消极的,但在汉语言文化中确实积极的。例如中国文化中早晨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时间,太阳升起象征着开始、新生。而在《圣经》文化中,太阳照常升起但世界没有任何改变,人们一直生活在原罪当中,等待着生命的救赎结束重新回到天国。从文化移情角度来翻译中国文化的朝阳,按照西方文化的立场可以转译为春天,这样可以更好地准确理解原义,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四、结语
一般来说,因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受中国文化教育多年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有一种潜意识的抵触心理,译者对《圣经》乃至西方文化总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容易对翻译产生误解。为了避免误解的产生,译者在进行汉译英创作中,应适当采取文化移情方法。首先了解《圣经》文化也就是基督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对《圣经》中的故事应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从《圣经》中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理解西方文化背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异域文化之中,最后在翻译活动中体现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统一,使译文避免文化误会,使西方对我国文化信息进行正确领会和感悟。
[1]牛宝华.试论美国文化背后的基督教元素[J].海外英语,2012,(17).
[2]岳忠生.论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移情[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3]方娱.英语习语的民族色彩与汉译[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