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2015-07-20姚巨芳
姚巨芳
【摘要】目的 对慢性肺心病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00位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并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通过对100位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之后,有95位慢性肺心病患者得到有效的疗效,有5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疗效属于无效。结论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相应的综合护理,可以将他们对医嘱的依从性提高起来,使他们增强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叫做慢性肺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且病死率比较高。相关研究表明,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慢性肺心病患者死亡。要想减少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想方设法地使急性呼吸衰竭的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对他们合理地用氧和进行整体护理,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本院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位慢性肺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55~82岁,所有患者均是已经确诊的慢性肺心病患者。
1.2 治疗和转归
通过对100位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合理地对他们用药,给予他们雾化吸入治疗,使他们的呼吸道保持顺畅,并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有95位慢性肺心病患者得到有效的疗效,有两位患者死亡,有3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疗效属于无效。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1]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针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多安慰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护理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提出的任何疑问,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2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让患者采取利于痰液咳出的合适体位,鼓励患者排痰,对患者进行拍背和翻身,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来,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慢性肺心病患者雾化吸入。如果慢性肺心病患者正在处于昏迷之中,可以使用吸痰器将其痰液吸出来。如果没有有效地将痰液吸出来,使痰液将气道堵住,造成患者呼吸出现困难,应当马上将患者的气管切开。
2.3 氧气疗法[2]
在采用氧气疗法的时候,护理人员一定要对吸氧的浓度和流量进行严格的掌握。如果吸氧的浓度太高,则有可能骤然解除缺氧情况,而造成呼吸暂停或变浅,减少肺泡通气量,使CO2潴留情况更加严重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情况。如果吸氧的浓度太低,则无法将缺氧的情况改善好。故一般情况下,应当给予慢性肺心病患者持续性的低流量吸氧,将吸氧的浓度控制在25%~30%的范围内,直到患者的呼吸变得平稳,明显缓解了紫绀情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氧疗的指导,以免方法不当对氧疗的效果产生影响。
2.4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
(1)对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当出现脑组织严重缺氧的信号时,要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低流量吸氧,并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医师,以便医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2)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将患者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及时地发现出来,以便及早地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心电和呼吸的变化,要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医生,以便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抢救和治疗。(3)加强肺心病患者的夜间观察,以免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
2.5 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
(1)低盐饮食:要让患者吃低盐的食物,对患者的钠盐摄入量进行严密的控制,以免出现钠水潴留,使患者的水肿情况有所缓解;(2)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慢性肺心病患者高蛋白、易消化、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饮食,比如米汤、菜汤、蛋汤、牛奶等。千万不可以让慢性肺心病患者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6 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要将调整心态、稳定情绪的重要性向患者解释清楚,以便患者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还要让患者对自己的饮食加强管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鼓励慢性肺心病患者戒烟戒酒,告诉患者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要教会患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告诉患者不要和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免受到感染。要告诉患者要按照医生嘱咐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提高他们对医嘱的依从性,同时,要提醒患者要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定期到医院来复查,以免其出现复发情况。
3 体 会
肺心病常反复发作,对此类患者可以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开展心理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纠正缺氧和CO2潴留,改善呼吸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路灏珠,李宗明.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8~696.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