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5-07-20范振东
范振东
【摘要】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取88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于病后4周采用Rankin量表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预后不良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后循环脑梗死是一种发生在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中的严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我院对收治的88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给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56~91岁,平均(73.2±3.1)岁。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所有患者均于发病7天内入院治疗,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存在前循环梗死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患者性别、年龄、入院临床表现、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资料进行记录。
1.2.2 影像学分析
依据头颅MRI(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病灶数量与部位进行记录,参照Caplan研究方法划分后循环脑梗死责任血管,具体为:①近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后下动脉与颅内椎动脉的供血延髓以及部分小脑;②中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供血脑桥以及部分小脑;③远段:病灶部位在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吻侧以及发出的穿通动脉供血的枕叶、丘脑、中脑及部分小脑;④混合:同时受累2个及以上血管[1]。
1.2.3 预后分析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Rankin评估患者发病后4周残障状况,具体分为:①无残障(0~1分);②轻度残障(2~3分);③严重残障(4~5分);④死亡(6分)。预后良好:无残障及轻度残障;预后不良:严重残障及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2.2 两组发病危险因素比较
高龄组4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7例(14.58%)、吸烟饮酒22例(45.83%),老年组2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9例(22.50%)、吸烟饮酒26例(65.00%),老年组显著高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心房颤动13例(32.50%),高龄组发生房颤22例(45.83),高龄组房颤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组单发病灶30例,梗死部位分别为脑桥15例(50.00%)、枕叶3例(10.00%)、小脑5例(16.67%)、中脑3例(10.00%)、延髓4例(13.33%);高龄组单发病灶39例,梗死部位分别为脑桥18例(46.15%)、枕叶8例(20.51%)、小脑6例(15.38%)、中脑3例(7.69%)、延髓4例(10.26%)。老年组多发病灶10例,梗死部位分别为5例(50.00%),枕叶2例(20.00%),小脑4例(40.00%),丘脑2例(20.00%);高龄组多发病灶9例,梗死部位分别为4例(44.44%),枕叶6例(66.67%),丘脑4例(44.44%)。高龄组枕叶单发与多发病灶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预后比较高龄组患者发病4周后预后不良9例(18.75%),老年组4例(8.33%),高龄组预后不良率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于循环梗死患者的认识也不断增多,很多关于后循环梗死的报道研究也先后出现,但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一般老年患者而言,并非针对高龄患者[2]。虽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缺乏,但依然可以追溯到一定规律。本次研究中,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提示该临床症状可能对临床诊断有价值。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与高血压,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对该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高龄组单发与多发病灶均集中在枕叶与小脑,而老年组枕叶较为多见,这提示临床医疗人员可依据这一指标对该疾病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判断。
总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但对该疾病的诊断分析与治疗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王成凤,祖合热阿依·牙合甫,朱 沂,阿斯亚·阿吉.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的回顾性研究[J].新疆医学,2010,03:9-12.
[2]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09:171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