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的伤口护理及疗效分析
2015-07-20王明霞
王明霞
【摘要】褥疮护理不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而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医护人员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褥疮的发病机制、褥疮的预防、中西医不同护理方法尤其在换药方法上作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关键词】褥疮;治疗;护理;中药、西药换药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褥疮又称压疮,中医称“席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性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和坏死,如不及时救治,肉腐骨露合并感染,严重时引起败血症,导致死亡[1]。褥疮护理不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而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医护人员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课题[2]。本文就中西医不同护理方法尤其在换药方法上作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1 褥疮的发病机制
西医认为,褥疮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如下因素:①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细胞变性、坏死、皮肤发硬、变色、形成水疮或表皮脱落。②受压软组织压力解除后,静脉充血,当组织持续充血时,因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组织、细胞含水量增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③昏迷、脊髓损伤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肌肉张力降低,同时神经营养功能失调致软组织抗压能力降低。④全身营养障碍,能量摄入不足,负氮平衡,蛋白质合成减少。⑤全身脱水、呕吐,脱水剂致全身脱水皮肤干燥,抵抗力差,易发生褥疮。⑥当皮肤破溃后,继发细菌感染在褥疮的发展过程中占主要地位。而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生,在内是由于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久病而出现气血亏虚,在外由于躯体主要对着褥点的压迫及躯体着褥点的摩擦挤压而致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畅造成局部皮肤失氧而坏死肉腐,形成疮疡。治疗方法众多,而中药治疗褥疮历史悠久,在压疮局部防治的文献中占85%[3]。
2 褥疮的预防
患者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过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时,发生组织营养缺乏而坏死,局部用石膏,夹板及其他矫形器材时,衬垫不当、松紧不当,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经常受到潮湿摩擦的刺激,皮肤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缺乏,均为压疮发生的常见原因,因此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正氮平衡,解除压迫,是一种有效方法。其中做到勤翻身、勤更换、勤整理、勤按摩,勤交班。同时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组织压力或使软组织交替受力。
3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即针对压疮的常规性基础护理。
勤翻身。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隙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对于Norton评分<14分者,床头悬挂醒目标志,床尾悬挂翻身卡,每2 h翻身1次;对极度消瘦,易发生褥疮的患者或已经出现皮肤变红,则应1 h翻身1次,采用左侧卧、右侧卧、平卧交替进行,并用软枕垫在骨突出部位,以保持功能位置,又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作用;使用气垫床者,充气软硬要适度,防过度充气使皮肤受压增加。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皱折、无碎屑。
做好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通常入院后1~2次/d湿水擦浴,注意擦拭时不可用力,防损伤皮肤,对易出汗的腋窝,腹股沟部位,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保持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涂上爽身粉,小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
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提供鸡、鱼、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摄入足够营养,不能经口进食者予留置胃管、鼻饲给入。
遵医嘱定期摄入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白蛋白等,以提高血浆蛋白及胶体渗透压。
做好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针对其思想状态给予科学的解释引导,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心情舒畅,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快褥疮的恢复。
4 局部护理
气滞血瘀型:相当于西医的I期“淤血红润期”,此期局部皮肤表现为红、肿、热、痛、麻木或有触痛,解除压力30 min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治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50%红花酒精溶液涂于变色部位皮肤,用大鱼际紧贴皮肤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还可用艾灸局部,1次/d,10 min/次,直至痊愈。
血凝蕴毒型:相当于西医的“Ⅱ期炎性浸润期”发展至“浅度溃疡期”期间,患者局部皮肤呈紫黑色,压之不褪色,局部红肿向外浸润、扩大、变硬,表面有水泡或溃烂,边界不清,有黄色渗出液流出,感染后有脓液覆盖溃疡形成,疼痛加剧。治拟托毒祛腐,补气化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翻身,避免受压部位再次受压,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外搽湿润烧伤膏,外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感染,有条件者可暴露疮面,促进表面皮肤干燥,溃烂处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轻按伤口,吸出渗出液,洒少许生肌散,用生肌膏纱布外敷,1次/d,待渗出液减少,可直接用生肌膏纱布外敷疮面,每1~2d /次,直至痊愈,同期予以富营养易消化饮食,注意不需用消毒剂消毒疮面,不可用力擦碰疮面,防破坏局部组织。
热毒浸淫型:相当于西医溃疡期,包括从浅度溃疡期发展至坏死溃疡期期间。轻者疮面破溃流脓,周围红肿,灼热,口干欲饮,便结尿赤,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恶臭,若感染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可达骨骼,形成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治拟清热解毒,和营活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局部换药护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创面大小变化情况,可用无菌镊、无菌剪清除脓液及腐肉,无菌生理盐水棉球轻按吸出局部渗出液,在疮面上洒少许中药化腐剂,以助腐肉清除,外敷生肌膏纱布,根据脓液多少1~2次/d,待腐肉脱尽,露出新鲜疮面,即可直接用生肌散、生肌膏外敷,方法同Ⅱ期,直至痊愈。同期予清淡饮食。
气血亏虚型:此期创面灰白色淡,脓水清稀,腐肉虽脱,但新肉不生,患者口干口淡,气短纳差,治拟补益气血为主,护理上加强基础护理,重视清创祛腐,尤其重视营养的摄入,以高营养易消化为主,必要时行胃肠内或静脉营养,以扶助正气。
5 物理疗法
用红外线照射局部,适用于Ⅰ、Ⅱ期褥疮。
6 结 果
通过临床实践可知,中药换药在外科治疗中有其独到的临床价值,它对于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积极作用.且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同时在辨证施护中也起到了同病异护的效果,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和合作与了解。西药换药,虽然Ⅰ期、Ⅱ期换药方法简单易操作,所需药物包括双氧水、碘伏、酒精、洗必泰、庆大霉素等在各医院都能方便购买,并且对于难治的深度巨大褥疮往往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如单个小而深的褥疮采取褥疮切除术,多个或巨大的深度褥疮采取褥疮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术。虽然外科手术可较好的去除溃疡坏死组织,但由于重度褥疮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往往可能加重患者原发病,从而产生更大危险。术后还要考虑到皮瓣的存活问题,增加了手术创面感染的可能、并发症的可能等护理问题,及大剂量抗生素使用问题。因此无菌操作、防交叉感染又成了重点。因此在换药方法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选择中医换药法。
7 分 析
中药生肌散主要有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等组成,用于痈疽溃后脓水将尽者生肌收口。生肌膏的组成同生肌散,加上麻油调成膏,再加凡士林制成。主要功效:润肤、生肌收敛、祛腐生肌,用于溃疡敷肉已尽,疮口不敛者。化腐剂主要有熟石膏、升丹等组成,主要功效是提脓祛腐,用于溃疡流脓不畅。根据临床辨证将三种药物分别用于褥疮的不同时期。另外对西医换药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西医对于创面换药处理,多采用消毒剂或抗生素,虽然防止了细菌生长,但同时也抑制了创面组织细胞的再生,创面愈合慢,因而疗程较长,笔者认为在选择时需要斟酌。
西医换药中,对“创面较小表浅者,可用无菌棉球去除坏死组织以及脓性分泌物,致鲜血渗出为止”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因其破坏了创面固有的组织结构,不利于肉芽的生长,反而使病程延长,这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就目前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既可免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术担忧,以及坏死溃疡期患者的手术之苦,同时又减轻了患者以及家属的经济负担,还能缩短病程,加快疮面愈合。关键是避免了术后一系列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当然我们也不可全盘否认西医换药方法,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环境、背景因素,对重度褥疮患者,西医手术清创、抗菌消炎,中药祛腐生肌,加速愈合,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节省费用,提高疗效。因此合理选择,发挥二者长处,这才是一个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唐维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荣志宏.压疮的辨证施护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05-106.
[3] 图门其其格.乌云斯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