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

2015-07-20李涛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李涛

【摘要】目的 探析运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两组的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心功能以及再住院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相比较药物组而言,介入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较低,生存率高,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减少再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1],在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发热、恶心、腹胀、呕吐、出汗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患者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出现诸多并发症,比如心力衰竭、休克或者心律失常等,严重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疗效对比,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在介入治疗组的100例患者中,35例为女性,65例为男性,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为(55.7±6.8)岁,其中,45例为下壁心肌梗死,55例为前壁心肌梗死,50例合并高血压,60例有吸烟史,40例合并糖尿病,55例合并高血脂;而在药物治疗组的100例患者中,30例为女性,70例为男性,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为(56.3±6.9)岁,其中,42例为下壁心肌梗死,58例为前壁心肌梗死,52例合并高血压,65例有吸烟史,41例合并糖尿病,50例合并高血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血脂、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心肌损伤、血常规以及凝血四项等检查,并对心电图的演变进行动态观察,从而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上运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硝酸酯类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于药物组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0.4 ml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7~10 d。而对于介入组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进行手术之前,先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然后以造影结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形成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完成手术后,运用0.4 ml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2 次/d,并且给予氯吡格雷治疗,75 mg/d,连续服用12个月,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辅助治疗,0.1g/d,在治疗的过程中,以患者的血脂和心功能情况为依据,对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1.3 随访

通过登门随访、门诊随访、再住院资料以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预后恢复情况进行了解,其中随访内容主要包括: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分级以及再住院率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相比较药物组而言,介入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较低,生存率高,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3 讨 论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给予其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机率,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心肌梗死后,由于存活心肌数量的大量减少,改变了心室的负荷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使早期梗死区膨展,非梗死区反应性肥厚及纤维化,严重影响心功能。临床上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灌注治疗,早期可以减少心肌坏死,对梗死范围进行限制,实现心功能的改善,从而降低出现心脏事件的概率,而晚期再灌注,则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恢复呈岛状样分布在梗死区内残存心肌的供血功能,使存活心肌功能得以恢复,对局部室壁运动功能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心功能再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药物组而言,介入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较低,生存率高,疗效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出现机率和再住院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清丽.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比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1(7):1321.

[2] 冯 俊.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1,28(1):80-82.

猜你喜欢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