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与发展思考

2015-07-20翟亚夫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发展方向

翟亚夫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与发展思考

翟亚夫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的传播媒介成了人们表达自我、传播信息、评议时事的载体。这些传播媒介中,有飞信、微信、微博、微电影、QQ、MSN等等。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如广播、报业、电视等,它们具有了新的特征,如内容相对较短小、信息碎片化、话题相对个性化、互动性强等等。这种种的微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使得时代的文化特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这些新的文化特质,了解它们可能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个性化;互动化;发展方向

一、碎片化

碎片化相对于整体、宏大而言,指的是把完整的事物分成许多零块。在传播领域,它指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传播学领域,它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塑造了撒播的、碎片化的主体。”[1]

在微传播时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政治约束的放松,更多的人从固定的岗位与环境脱离,实现了创造与发展的自由,促使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分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需求。打工一族、蓝领一族、白领一族、富二代、学二代、娱乐明星、学院教授、中小学生、大学生、农民、技术工、研究员等等,这些在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圈子与阶层。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为了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传播媒体必须调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方法等,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将有着固定程式与风格的文化信息统一传播给人们。传播媒体必须将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分类,并且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栏目去展示,以适应不同圈子与阶层的口味。这样一来,文化信息碎片化自然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碎片化除了体现在传播媒体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大众自身传播的文化与日常信息上。大众通过微博、微信、短信、飞信、QQ、博客、论坛等等平台,发表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件,参与社会时事的讨论。譬如说微博,最多只能写140字。很显然,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不可能了解事件的深层背景,不可能了解历史的沿革,不可能作严格的学理推理与分析,也不可能提供详实的数据与表格,因此,微博注定是一种内容碎片化的传播媒介。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大众中,只是一张聚餐的相片,一张路上风景的相片与地址,一条关于此时此刻心情的记录,一条关于以往记忆某个画面的记录,一条关于出行与回家的说明等等。这种种碎片化的信息就是许多微博用户的传播内容。也许这些传播内容并无深义,不可能使大众了解社会时事与历史事件的源起与发展,但却无疑迎合了大众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需求。

二、个性化

以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人的集体性得到强调,个性被抑制。集体性成为一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扶持、所赞颂、所倡导的观念,而个性则被视为自私的、可耻的、小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传播媒体,还是大众,所传播的信息,所发表的言论,所创作的作品,很多时候都属于“宏大叙事”。即无论是传播媒体还是大众,都是从集体角度来观察与评议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等,而个人的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内心的细微感受等等,都被忽略。如此,大众的个性自然得不到发挥。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促使着人们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走向了商业,走向了大城市,带动着原料与资金的流动,带动着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品经济使得人们拥有了自己的经济收益,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人身自由。在人身自由与独立的基础上,个性的发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此外,主流意识形态的放松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促使着人们个人权利意识的发展与提升。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松必然为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使得它们能够更为自由地开拓与创新,“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在一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对个体这样一个社会基本单位价值的重新认识,尊重个体的个性、尊严、权利、利益、财产等的观念,开始受到重视。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也成为个体权利的一种表现。”[2]

此外,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互联网与手机、电脑等使得人们拥有了发表自我感受与想法的平台。注册一个帐号,就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指点江山,可以评议时事,可以发表日常牢骚,可以抒发即时感受,可以记录日常事件。无论是对社会时事的评论与批判,还是对经济政治改革的看法,都渗透了个性化的观点与表述,不再像以前那样从单一角度去表述基本相同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记录与抒情自然更为个性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帮助之下,人们通过微信、短信、QQ等方式能瞬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发表。短短几句话或一段,一张或几张图片,一段视频,在这种零碎的信息之中,却游走着人们千姿百态的个性。所关注的话题,不同的兴趣爱好,所选择的不同媒介,不同的表述方式与表情,无不彰显着人们的个性。“逗逼”、“矫情”、“二贷”、“装逼”、“无厘头”、“正能量”、“又红又正”、“汪国真体”、“呆萌”、“装嫩”之类的词语其实可以反映出人们感受、想法与表述上的不同特色。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都被用上,隐喻、戏仿、引用、陈述、反问、对比、谐音等等。在其中,戏仿与谐音应该是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一定程度上,运用这两者,都是为了解构与玩笑。比如说,仿照乃至篡改名言名句,仿照名人的表情与动作,运用美图秀秀等等软件制作搞怪表情相片,将许多词语谐音如将“海归”谐音为“海龟”以制造搞笑效果等等。通过这些解构与玩笑,本来严肃的、沉重的话题便瞬时都成了笑料,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本来站在神坛上的人物也被拉下来,还原为具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当然这种解构并不是西方文化意义上的解构。因为在拉康看来,“解构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3]大众的解构,是通过推断历史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情欲,并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时的历史背景或他们的贡献与成就来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人物恶意的庸俗化,但也表明了当今的人们更为依恋个人的日常生活娱乐与个性表达。“微博的娱乐逍遣性信息将作为意义中心的理性意义消解了。首先,微博用户对微博存在非严肃、非理性(即休闲娱乐)的媒介期望。从总体上来说,在4大门户网微博用户中为了休闲娱乐的目的而使用微博的用户均多于为了工作、学习的目的而使用微博的用户。”[4]

三、互动化

之前的文化信息传播,往往倾向于媒体主动传播,而大众被动接受,两者之间缺乏一种观念与感受的互动。媒体类似于一种专门生产、制造、加工信息原料的工厂,当一切工序完成之后,就将它们展示与推销给大众。广播、报刊、书籍、电影、电影等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一种已完成的文化信息,即文化信息成品。大众所要做的,仅仅是接受、购买、理解这些文化信息成品。即使大众对这些文化信息成品有批判意见,也不可能有非常及时的回馈或反击。假如我们再深一层地考究之前的传播媒介,会发现它们其实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政府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喉舌,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伦理观念的工具。它们承担着宏扬主流意识形态与训导公民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方面,广播和报刊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书籍尽管其主要任务在于继承与创新文化、坚守真理与美善、守护严肃的学术探讨、保存已得的知识,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载道”的任务。假如我们回顾起从延安文艺会谈到改革开放时期中文化艺术的遭遇,我们就非常明白这一点。

而当今这个微传播时代,传播媒体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有主体意识的个人的增长,人身自由权与言论自由权有了一定的保障,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等因素都促使着传播媒体取得更大的自由,更加贴近大众,乃至与大众深入地互动与沟通。比如说,如今许多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娱乐机构、文化机构、交通公司等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真正地为大众提供了解信息的公开平台。这种公开平台同样也提供了反馈、评议的栏目,能够促使传播媒体与大众之间互动与沟通,从而实现信息传播与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增强了互动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性更不必说。在微传播时代,几乎可以说是每人一台手机。无论是通电话、发短信、发微信,还是发QQ心情、写微博、写博客心情等等,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收到别人回复的信息。“粉丝”、“关注”、“评论”、“转发”、“分享”、“互粉”、“点赞”等等词语展现出来的,正是人们之间密切的互动与沟通。“移动互联网的娱乐互动空间本质上是一种诉求性互动空间,手机网友通过手机下载和上传流媒体文件,形成了娱乐信息的流动和分享。”[5]在微传播时代,并不是文化政治名人、歌星影星电视主持人才有粉丝,大众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尽管大众自己的粉丝可能很少。但受众少,却恰好是微传播的标志之一。社会地位、生活圈子、职业、文化程度等等因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使得大众之间的互粉更为密切与频繁。他们都在寻求着共鸣,渴望着分享。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交际变得利益化的现代生活中,他们试图通过网络、手机等等工具来筑就一个空间,并发布心情记录、图片、说说、日志等等来寻求着其他人的共鸣与安慰。而他人很快即能够看出所发布出来的心情、说说、相片等等信息,并迅速作出回应。这样一来,一种快速而有效的互动便形成了。

四、微传播的发展方向

在商品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微传播将不可阻挡地成为传播媒体的主流。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信息的流通与反馈,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评议时事的需求。故而它具有非常远大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方向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媒体进军微传播。微传播通过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迅速发展,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既简单又方便,成为最受大众追捧与喜爱的传播方式。而各大主流媒体面对着新宠儿,不可能不试图分杯羹。为了市场占有额,为了信息的传播与反馈,为了影响力的保持与扩大,主流媒体必须面对并且适应这新的变局。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组成了“微传播国家队”,央视新闻频道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这表明了主流媒体确实已经对此新变局采取了顺应与借用的措施。

(二)借助互联网继续迅速发展。2013年,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了4G牌照。4G的使用,将给以信息传播业为主的传播媒体带来重大的机遇和挑战。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确定所需的服务。4G这种新的通讯技术无疑将大大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基于互联网的微传播和应用也必将蓬勃发展。

(三)微传播媒介更为多元化,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微博、微信、MSN、飞信、微电影等,微视频、微支付等等媒介也将蓬勃发展。根据微传播发展的态势,又必会有新的微传播媒介。它们将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中,以一条信息之链连接起政府与大众、大众与大众、各种社会机构与大众,使彼此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彼此的互动更为频繁。就在这种密切关系与频繁互动之中,微传播其实已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影响。比如政府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政务、政事等的平台,也为公众反映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既能够增强公众的政治法律意识,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也能够让政府更快捷、直接地了解社会民情。

参考文献:

[1]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3(4):5-8.

[2]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3]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5):80-83.

[5]晏捷.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互动空间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东南传播,2011(3):21-2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60-03

作者简介:

翟亚夫(1993-),汉族,湖北宜昌人,现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微传播碎片化发展方向
想象力都去哪了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