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均衡发展机制构建—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2015-07-12刘文文梁丽萍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均等化公共服务

■ 刘文文 梁丽萍 教授(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 030024)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释义

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作为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下,在不同阶层与不同区域之间都具有相对适应的不同标准,最终为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成公平分配的有力因素,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的重要举措,因此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是有效化解我国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实践探索涵盖财政供给、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就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具体举措如下:一是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确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共财政体系,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基础。二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增加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资源,对于教育收费实行更为规范的制度,对于贫困山区以及民族居住地区进一步加大扶持与保障力度,对其加以经济扶持和政策保障。三是在公共医疗服务方面,构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对于城镇地区更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制度和投入,努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四是在城乡结构调整方面,加快城乡覆盖完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三大基础,并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进程。五是在就业结构方面,一方面依靠于积极的就业政策,另一方面依靠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在支持自主谋业、自主创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并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收入结构失衡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由此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上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在2011-2013年分别为19108元、21035元、22880元,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分别为5870元、6632元、7409元,从这两者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收入结构方面的不协调,包括居民收入失衡与消费水平失衡两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比农村更完善,经济发展潜力更高。因此解决收入结构的失衡问题更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并贯彻实施。

(二)内需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内需结构的不协调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引起:一是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不协调;二是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三是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不平衡;四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的不协调。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不协调主要是受到投资内部结构的失衡影响所致,政府在投资的力度与积极性上并未能带动私人投资,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还存在缺漏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不及,投资与消费的比较关系甚至有“逆向化”倾向,投资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消费贡献率却与之相对。我国在内需结构上政府投资无法带动私人投资,投资与消费没有产生辐射效应,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没有产生相互力,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因素导致了内需结构的不协调。

(三)产业与就业结构失衡

我国在产业结构上三次产业的增长值以第二产业为首,第三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迅速追赶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增长值处于低位。从三次产业的增长值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衡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衡也对就业结构产生了辐射影响,它会促使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流动,但是第三产业是以服务业为主,对于劳动力素质与知识水平要求较高,而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有极大部分的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就会造成就业人员出现富余,从而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四)城乡结构失衡

城乡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远不及城镇居民的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两项指标都在逐年递增,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城乡结构的极大失衡性。

另一方面,在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待遇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城市里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无论是国家投入力度还是建设进度都要远优于农村地区。城市和乡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城乡结构的失衡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上,而且还包括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待遇上的绝对差距。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宏观经济结构均衡的机理

公共服务均等化先是以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切入口,进而以消费效应催生内需经济效应,从而衍生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最终由这些效应促使收入分配结构、内需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失衡得以破解,并实现宏观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由于公共服务在我国经济整体架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效应,从而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促进宏观经济结构均衡发展的机理和效应基础。

在收入分配结构效应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影响收入分配的格局:均等化可以减少私人支出,增加可支配收入,这就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同等的服务待遇;通过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者素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改变,进而影响收入的分配,因此,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于收入公平原则的有力实践。在内需结构方面,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实施,从而缓解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并通过消费挤入、消费结构、消费预期等效应从而实现内需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并以此产生内需结构效应。在城乡结构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公平分配的有力举措,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实现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面向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第三产业,从而促进结构优化,大力提高就业率,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均衡发展机制构建

(一)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并转变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要求政府要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发展水平之间实现服务均等,如图1所示,公共服务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均等并以此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就需要政府转变其职能,建立体系完备的公共财政体系和服务性强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借助公共财政体系的力量以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为手段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比重,由公共服务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来改善收入分配的格局,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则更需要贯彻落实“服务”目标,通过公共服务影响收入分配格局来实现均等化的主要目标。

(二)增强公共服务的消费效应

目前我国在内需结构方面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投资与消费、政府与居民的消费对比、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对比三个方面,形成了供需矛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消费效应。如图2所示,利用消费挤入调整公共服务的价格,从而对消费行为产生促进或抑制效应,例如政府如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能够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从而将消费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消费结构和消费预期效应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向,从而改变居民的消费支出以及在未来的消费选择。例如政府如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造成缺位,那么居民在未来的预期支出压力则会增加,从而更倾向于储蓄支出,减少消费支出。最后通过消费环境的改善,利用公共服务的供给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最终实现投资与消费、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三者的统筹协调,推动内需结构的平衡发展。

(三)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长模式形成

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机制上,主要以公共服务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关联体,共同形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增长模式。首先建立公共财政机制,依靠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支出上的力度,从而产生相应的转型效应;其次,通过以公共服务为首的第三产业增长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即以服务经济吸引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转移,使其转向服务经济产业,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使其能够为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发挥优势作用,从而解决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最后,由公共服务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方面的效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公共服务均等化增长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架构,通过经济结构的主线调整,并以公共服务作为宏观经济内在结构的关联机制从而使其产生辐射效应,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最终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长模式转变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图1 公共服务的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效应图

图2 公共服务的消费效应图

(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中国,城乡结构实际上带有身份象征的倾向,与此相对的资源配置也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身份”机制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实施,也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结构因素,二是市场因素。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给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并且在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素质进行提升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为人才市场提供更为充实和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农村居民,使其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服务待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二者的统筹一体化发展。

1.汪阳红.“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0(7)

2.张晓杰.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经济体制改革,2010(2)

3.王玮.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及其化解[J].经济学家,2010(5)

4.沈开艳,陈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分析[J].学术月刊,2014(8)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均等化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