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永恒

2015-07-18吕华青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肉汤母亲孩子

吕华青

母亲老了。

过完96岁的生日,母亲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她每天还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满头白发梳理的整整齐齐,而行动却是更加不便了。母亲坚强而固执的秉性一如既往,她拒绝别人的搀扶,坚持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座椅上站立起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站立起来了,双腿便不停地颤抖,稳定一会儿之后,才能摇摇晃晃地挪动蹒跚的步子。

母亲是一个从湖北乡间走出来的普通妇女,她这一辈子,遭受了难以述说的磨难。还没来到人世,就死了父亲,6岁头上,又没了娘……母亲不知道什么是童年的欢乐,在艰难的环境中,依靠乡亲们的拉扯长大成人。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曾跳进路边冰冷的河水,把头埋入芦苇丛中,躲避日本鬼子的追杀;也曾四处奔跑,苦苦求情,解救被敌伪抓去拷问的父亲……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从来没有上班工作过,一辈子在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

童年的记忆是难忘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我们全家跟随在铁路车站当装卸工的父亲,从上海来到安徽省一个叫明光的地方驻勤。遍地饥荒,满目萧条,街头和路边常常见到有饿死或昏倒的行人。食不裹腹,7个孩子象巢中待哺的小鸟,个个张着嘴巴,向母亲讨要吃的。母亲咬紧牙关,支撑全家艰难度日,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糊口,她常常用竹篙将院子里槐树的花朵打落下来,然后一朵一朵捡到盆里,洗净后,伴着不多的玉米面煮成糊糊,供全家人充当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晚饭。我们围坐在土坯垒砌的院子里,看着母亲从锅底捞起稍干一些的食物,递给每天要出力干活的父亲,然后,又将糊糊分别盛给年幼的孩子们。吃饭时,母亲总是手捧着半碗清汤寡水,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我们兄弟姐妹狼吞虎咽……

我的眼前,一直留有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的样子。那些年,全家9口人,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见到母亲在灯下静静地为我们缝补衣衫的身影,有时,半夜醒来,屋里还亮着灯光。每天早晨出门上学前,母亲总会为我们整理衣裳,她用双手理平衣服上的补丁,常常自言自语地说“笑破不笑补啊”。在母亲那里,我们学会了“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补的,老四穿补了又补的”的乡间民谣。

生活的风霜,不知不觉地沉淀在母亲的容颜上。在我的眼里,很少见到母亲的笑容。全国自然灾害期间,三姐到了读书的年龄,母亲东拼西凑,想尽了办法,报名费还是缺少3角钱,姐姐没能入学。母亲拖儿带女四处奔波请求,第二年,父亲的工作终获调动,全家人也一起离开安徽返回了上海。这一年,我和三姐同时跨进了校门。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姐弟两人读书格外用功。第一学期结束时,全班55个学生评出了3个“三好学生”,我和姐姐同时当选。母亲看到我们姐弟两人各自手捧奖状,每人拿着一支带有橡皮头的铅笔奖品跨进家门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开心的笑容。记忆中,每当一个新学期开始,一个个孩子围着母亲讨要学杂费,或是秋尽冬来寒意渐浓的季节,是母亲最为揪心的时候。一大家人,原本就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怎么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用以读书或御寒添衣呢?母亲以其顽强的担当,撑起这个家庭,就像逆水拉船的纤夫,在日月的长河中,埋首一步步艰难前行。亲友和邻居了解母亲言而有信,生活中遇到沟沟坎坎,只要可能,都愿意伸手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熬了一年又一年,苦日子终于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了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母亲却老了:头上青丝成了白发,个子矮小了很多,腰背也明显地弯曲下去。7个孩子相约,每天轮流陪伴母亲。老舍说:“人有母亲在,便可以还有点孩子气。”尽管我们兄弟姐妹中已有人添了孙辈,但在母亲的膝下,我们都还在享受着做儿女的那份快乐。大家经常给母亲买一些水果和点心,母亲舍不得吃,总是把东西分给子女们带回家去,这样做,仿佛她心中会感到一些慰籍和满足。

母亲老了,身体很虚弱,站立和行走都显得困难,特别是转身时,摇摇晃晃的,仿佛随时要摔倒一样。可是,她不愿意让别人伺候,家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固执地坚持自己去做。最让人心疼的,不仅是记忆差,听力弱,而且还经常会唠叨一些幻觉,有时甚至出现头脑糊涂的状况。有一次,我贴近母亲耳边说:“妈,吃一点苹果,好吗?”母亲木讷地抬起眼睛,轻声反问:“苹果是什么?”而时隔不久,当母亲拖着缓慢的步子,摇摇晃晃地从厨房出来,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装满肉汤的小碗,央求我喝时,我的心颤抖起来:很多事情,母亲可能都会糊涂,唯独母爱,她遗忘不了!这碗肉汤是弟弟为母亲准备的,而她却省下来给我。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母亲手中的汤,我不喝,她会失望;喝了,我会心酸!为了安慰母亲,我还是含着热泪,把一碗肉汤全都喝了。

母亲真的老了。我的内心深处,每天都隐隐约约地有着一种不愿想象和不能言表的担心,害怕从哪个早晨或某个傍晚开始,我们做孩子的福份到了尽头,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人称我们为儿女了。有时,想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在母亲的身边,而忙于日常琐事,常常自我宽慰,又推迟到明天。母亲惦记着每一个子女和他们的家庭,总是催促去看望她的孩子“快些回去”,“家里还有很多事情呢,早点走吧!”我们把各自的手机,缩号输入母亲家的电话座机,教会母亲只要按一个需要的键,就能分别联系到每一个人。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她说:“天麻炖好了,快来吃吧。”母亲年轻时曾遭遇车祸,易发头昏的毛病,天麻是前两年我去外地出差时给她带回来的。母亲认为天麻是防病治病的良药,非得省下来让我去吃。我说:“妈,您自己吃吧。”稍停了一会,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缓缓的声音:“你不吃,我不敢吃。”母亲的回答,声音不大,却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看着手机,我久久地说不出话来。我垂暮之年的老母亲,将对儿女“春蚕到死丝方尽”般的恩爱,浓缩成了这样平凡的话语,让我永生都无法忘怀。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肉汤母亲孩子
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变质的肉汤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合作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