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对大学教育真谛的认识
2015-07-17孟翔
孟翔
【摘要】近日,笔者学校以阅读相关大学教育的书目为由,笔者通过对大学的自由、独立而纯粹地追求真理、院校及学生的个性培养这几个方面浅谈对大学教育真谛的认识。
【关键词】自由、独立、个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13-02
一、大学的自由:
大学肇始于欧洲中世纪,在英文中大学一词为University,系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Universe的前身是拉丁文Universus,系有两个拉丁文构成的,即“一”和“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构成。这给我们大学的认识的启迪是:
1、大学以探索宇宙人生之真谛为要;2、须执着向学;3、须目标坚定,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求学方向。
而现代大学的开端是将近200年前由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他确立了现代大学的最重要的两条原则——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个“自”说出了大学的实质和精髓。
笔者认为:大学就是博学。大学里除了一些必修课之外,大学教育不一定是为用的,在大学里应该还有很多空余时间---自由度。这些自由度就是你个人发挥的空间。大学之于博学,博学之于大学,就在于把握好学校给你的自由度,真实地利用好这些空余时间,由自由而大,由大而博,由博而精。
笔者时常对学生举例,什么是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拉斐尔曾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名为《柏拉图学院》可见一斑;在大师的画面中,我们可见台阶之上,多是古代先哲们坐而论道的身影,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台阶之上席地而坐,相互交流观点,探索人生哲理或辨析宇宙万物。俨然,“学园”的意义在于相互自由平等的对话,或坐而论道,或身体力行。在这儿思想可交织碰撞,这是古代西方对学园认识的起点,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想象赋予了西方古典学园的浪漫气息,但自由而平等的观念是延续至今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大学是什么吸引着我们呢?我想,首当是自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环境自由。是即可坐在大学的教室中倾听老师的讲解,也可独自漫步在校园的一角细细体会;是即可忙于奔波在数不胜数的讲座交流的路途上,也可三五成群的坐在宿舍的台阶上,小酌一杯而相互辨析今日的所触所感;是即可图书馆中记录着书籍中所持观点,也可在书案边奋笔疾书观点之总要后感受的充实与满足。
由此,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第一真谛为追求自由。
二、独立而纯粹地追求真理:
胡适先生在《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写道,“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追求真理。人生世间,受环境的逼迫,受习惯的支配,受迷信于成见的拘束。只有真理可以使你自由,使你强有力,使你聪明圣智。”
梅贻琦先生则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精神的注解,指出大学之道重于大学之用。他明确“大学的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大学要进行高深研究,培养知类通达之人。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学术独立,所以说“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
梅贻琦先生曾这样阐述对于大学的意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根本,而独立而纯粹地追求真理是大学人文精神发展的魅力所在。培克把大学描绘为:“纯粹学术之圣杯的堡垒,把教师誉为奉事圣职的骑士”一样可见一斑。正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所阐述的:“大学应当关注自己,大学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必须不断地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责任”,“纯学术研究”是象牙塔的本质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才从“传统上向国家提供了最伟大的服务”。而自由的学术氛围则是滋养学术纯粹性提供了重要土壤,纯粹的学术氛围是使得学术的意义更加突出,学问者可生活简朴,布衣粗茶,但思想则是独立而纯粹的,这是古代对圣人的要求。今天,我们也以此标准看待大学的独立纯粹的学术精神。
笔者认为,大学除了“为用”之道外,更要体现出对“真理”的追求,独立而纯粹的追求,会让学者们不受影响的追求真理;思想的独立,制度的独立,才会有真理的独立与人的独立。迫于体制,我们教育的进步更多依赖于资源的投入,我们衡量水准更多依赖于各项考核指标,其中种种弊端,毋庸多言。但既然是制度安排,其中自然有不变的规律。蔡校长将北大从习以为常的、腐朽的封建气息中振作,他的经验自有极珍贵的参考价值。在笔者认为,大学的神圣可等同于圣殿,需纯粹而鲜明,这是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对理想中的大学独立精神的一种追求。
三、个性鲜明:
笔者曾就读的院校,就是一所个性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学府,蔡元培先生是该校的第一任校董,他所亲笔题写的校训“深约宏美”,鲜明的体现了该校的个性特征。同样,作为目前笔者所任教的单位,在创校者张謇先生的“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下,也为该校的发展,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基础个性特征。
另一方面,兴趣则是我们树立个性的最好工具。同样的例子,当年15岁戈达德在一个美丽的秋日,因读了英国作家H·G·韦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大战:火星人入侵地球》而受到了对宇宙探知的吸引。兴趣的使然,才会让我们有对梦想的追求,对真理的认识。转而形成自己对人生信仰的目标而奋进。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总是对未来迷茫,甚至颓废的神态而发愁。笔者认为,最终是因没有专业兴趣而导致了学生没有追求专业梦想的欲望而致,大学的教育就是保持并发掘学生的兴趣认知,在技能学习中,转化兴趣的培养;在大学的基础学习后,只有保持兴趣认知,才有可能在后来的科研创新中有所发力。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年
[2]金辉基《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 增订本 2012年
[3]耶士培《大学的理念》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0年
[4]奚传绩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