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
2015-07-17金延华
金延华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需要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情况有较全面地了解,平时注意搜集、掌握德育材料,把握时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及时地搜集并整理相关的德育信息素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完善德育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7-01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而不是教育所期求的“道德有序”状态。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
2、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因材施教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容易“迷失”、陷入“网瘾”,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信息的欺骗与伤害。
而对于这一年轻群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存在着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把握这一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个体化教育。
三、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到要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学生求学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
例如,在以“献给妈妈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笔者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会学生制作简单网页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取得了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种“主导-主体”式的学习和德育渗透教学,学生反映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而且在了解母亲节历史,为自己的母亲亲手制作节日礼物的过程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自然继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
再如,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并发送六一儿童节贺卡或者教师节贺卡,以及发送温馨祝福语等教学环节,既达成了为学生讲授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和引导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技巧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又渗透进行了尊敬师长、爱护小同学的德育教学工作。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学就是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逐渐地转变为个体的内心信念,形成个体行为的内在约束和外在行为规范,也就是促使德育对象实现个体道德内容上的社会化。然而,德育内容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德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所以,德育内容又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罗 勇《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3] 许建锋《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 邵红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5] 张 林《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