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
2015-07-17冯文强
冯文强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从“目标发展性、过程生成性、感悟独特性”这三个阶段进行。
一、目标发展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教学。
二、过程的生成性
1、营造“动态生成——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进行知识学习外,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摇篮。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的“生成”。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成为课程的学主动构建者。
2、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谈谈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它太可怜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块肉,一不小心还被狐狸骗走了,我觉得这对乌鸦特别不公平。”执教老师听了后以后,表示赞许。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狐狸更让人喜欢,它聪明,爱动脑筋,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动脑筋,理所当然就不能有吃的。狐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听到这样的说法,执教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让学生坐下,这位学生觉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执教教师仅仅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没有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就不能仅囿于标准答案,囿于预先期待的答案和预设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动态生成——探究”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先让学生思考,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有关海边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最好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同学的讲述都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或具体地的复述,没有太多的新意。临到下课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急切地请求:“我、老师、我……”老师让他站起来,他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闰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爷一样,也是井底之蛙,他们之间知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少爷们虽然不知道海边的趣事,但是闰土同样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呀。城里的少爷们是井底之蛙,但同样有办法让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台电视机,让他多看看‘动物世界;我还可以送他们一台电脑,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寻找有趣的内容……”这位同学刚讲完,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三、感悟的独特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要尊重学生个性,诱导质疑,激发情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发散性思维非常强,有时候的想法令成人无法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培养成人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课文的结束语是:“说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吗?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另外的结局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变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机灵的小羊往旁边一躲,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2:“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心,羊爸爸回来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顶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
生3:“这时候,一个猎人过来了,他开枪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爱的小羊!”
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们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 吴玲玲.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第1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