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探讨
2015-07-17张冉张丽娟
张冉 张丽娟
【摘要】近几年,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改革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课程模式在教学层面能否有效,要实现有效教学,改革必须落地,应立足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68-02
当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地开花,因此,如何在项目课程模式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目前我们不得不要思考的问题,问题的研究反过来也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有力支持与帮助。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唯一指标,他更侧重于教学实况的质化而不是教学数据的量化,在项目课程模式下,他更关注学生是否在“做”项目中真正“学”有所得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有效教学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1.从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看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的经历,有一种真实的学习体验--成就感或挫败感,成就感越高则意味着教学有效性越高,挫败感越高则意味着教学有效性越低。这种体验的获得与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表现等学生所处的全部情景有关,对于相同的内容,用的学习时间越少、学习效果越好、老师越亲和,则获得的成功体验越强烈,教学的有效性则越高,反之教学有效性则越低。
2.从老师的工作体验来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课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整体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则以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完成教学项目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并以身示范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师面对自已的付出与收获,教师内心也有一种工作体验—幸福或失落。幸福指数越高则说明教学越有效,反之则意味着付出的劳动效率越低。这种体验的获得与学生自身、教学项目、教学方式方法等有关。对于同一内容,学生基础越好、学习能力越强,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越恰当,选取的项目任务越能调动积极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老师获得的幸福感越强烈,教学有效性也就越高。
二、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1.教学目标合理性
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的追求,它把握着教学的方向。教师应站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整个课程目标的高度,结合工作实际合理规划整个课程教学,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的课时教学目标,以期实现最终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学校的实际,避免建空中楼阁,每堂课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明确、具体且能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重点目标是什么,要知道掌握知识与技能并非高职唯一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能使教学更有效。
2.教学设计创新性
教学设计能力是高职教师的核心职教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职教理念和处理教学活动的策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创新性要求高职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选择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新方法,教学中不崇尚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实效。教学设计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设计、实践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取三个方面。
教学情境是围绕教学项目而创设的真实或虚拟的环境。教学情境设计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企业经历和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进来并坚持下去, 学生全程参与整个项目是实现项目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践活动的设计是对项目教学各阶段的“时空”安排与分配,是实现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宏观把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实际和学生个体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和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出发点,按照项目进度创新安排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实在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项目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高职教师应该知道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项目进度做好学情分析,在坚持教学有效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在情境创设、过程实施等各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引人入胜、过程自然流动的良好状态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三、对项目课程改革的思考
1.课改的目的性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育人质量。只有坚持这一原则,项目课程改革才有方向、有生命力,才能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2.课改的系统性
整体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需要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领导要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层要跟上并全面协调,老师要坐下并深入研究。
3.课改的持续性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成果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坚定改革的信念,而且课程改革始终在路上。
4.课改的针对性
课程改革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考虑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情况,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改革没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 现代大学教育,2004(5) .
[2]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教育研究, 2007(6).
[3]王金岗 李玉香. 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