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动力研究①
2015-07-17青海大学康艺铷周枭王建军
青海大学 康艺铷 周枭 王建军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动力研究①
青海大学 康艺铷 周枭 王建军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企业作为资源消耗的主体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其生态化发展是缓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结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企业生态化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最后认为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动力不足,应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推进企业生态化发展。
企业生态化 动力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生态化的提出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企业生态化是把以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活动纳入大生态系统中,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把企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之中,不仅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和人类总需求水平的平衡,还要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1]。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营理念,它要求企业家应具有把本企业建成生态企业的意识和谋略[2]。企业生态化与末端治理不同,强调的是全过程的生态化,将废弃物消化于生产过程之中。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其主体为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经济的主要贡献区之一,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然而,试验区生态环境脆弱,以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为主,生态环境较差[3]。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若想发展经济,试验区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企业作为试验区的微观主体,是生态化发展的微观运行设计者、实施者,也将是生态化发展的受益者。因此,研究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对推动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发展,制定生态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生态化动力的研究,徐建中、马瑞先(2007)构建了企业生态化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了企业生态化动力因素,认为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不明显,市场需求拉动作用不够,更多的是依靠政府政策、法律规范的推动及激励作用促进企业生态化发展[4]。安新华(2010)、熊新忠(2011)把企业集群看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对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们认为观念的更新是集群生态化的先导和认识的前提,技术进步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社会控制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区域合作是其得以实现的外部环境和重要条件[5、6]。从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生态化动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因此本文以试验区为研究载体,试图透过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外部动力现状,分析区内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旨在探讨企业生态化的内外部动力因素的内涵、转化及其互动机理,以期进一步推动试验区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
3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动力分析
3.1内部动力分析
企业生态化的内部动力是能推动企业在无外力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做出某种生态化倾向行为选择的自身动机及其作用的程度。我们认为试验区企业生态化的内部动力主要有三个:利益的诱导、创新的推动和企业文化的引导。
3.1.1利益的诱导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各种行为必然是在利益驱动的前提下产生。企业生态化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因为生态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生态效益,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其他利益,如树立企业形象和信誉等。因此利益因素是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
第一,企业生态化发展可以节约成本。试验区成立以来,企业内部或企业间进行产业链延伸或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废弃物处理成本。例如,煤化企业将尾煤、煤焦粉等废弃物再次拌入原煤进行配煤炼焦,减少原材料的使用;生产中的废水重复利用,减少新鲜水的消耗;生产中的余热用来发电,减少企业购电量,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第二,企业生态化可以带来额外收益。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生态化发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试验区纯碱企业将排放的蒸氨废液给下游企业作为生产氯化钾的原材料;企业排放的粉煤灰、锅炉煤渣、石灰石渣等固体废弃物被再次利用生产建筑材料等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盈利点。
第三,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绿色、低碳、生态已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积极迎合人们的需求,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和声誉,从而为企业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体。试验区成立以后,部分以废弃物为原材料的企业或项目相继建立,不仅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赢利点,而且也在储备资源的基础上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和信誉。如区内企业以蒸氨废液为原材料生产氯化钾,获得“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先进企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1.2企业创新的推动
企业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创新谋求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在创新过程中会带动企业生态化的发展,同时企业生态化发展又离不开企业创新,因此,企业创新是其生态化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第一,管理创新推动管理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就是对现有管理模式的改造与升级,在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将生态化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中[7]。试验区企业管理生态化主要体现在生态化发展战略上。如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湖股份”)提出“资源循环再利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公司的两大发展战略。在两大战略的指导下,公司开展了综合利用项目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将实现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工艺创新推动生产生态化。工艺创新是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8]。它是创新推动力中的核心动力。如盐湖股份发明的“固体钾矿的浸泡式溶解转化方法”解决了察尔汗盐湖一直无法利用的“零星低品位固体钾盐”,有效地推动了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三,产品创新推动产品生态化。产品创新应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包装、销售和回收等环节的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化。试验区企业以重工业企业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对环境的依赖性大。企业若想实现生态化,必须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对下游产品的开发与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减少污染与浪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1.3企业文化的引导
企业文化[9]具有导向、凝聚、约束、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同时还能对本企业“交际圈”内的其他企业或人群起到带动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很好地带动企业内部相关人群和企业树立起生态化价值观,实施生态化生产经营。
企业生态化文化的形成关键在领导者的生态价值观和员工的生态意识。试验区成立以来,区内企业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新入驻了多家旨在利用废弃物、延伸产业链的企业。区内企业陆续提出了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和口号,逐步建立了生态化规章制度,并举办相关活动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生态化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3.2外部动力分析
与企业生态化内部动力对应的是外部动力,它是来自于企业外部,能够使企业做出某种生态化倾向行为选择的外部力量。它主要包括:政府行为的导向、资源环境的约束、社会公众的要求、市场竞争的驱动和科技创新的推动。
3.2.1政府行为的导向
政府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公共责任的承担者、价值观的引导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市场行为的监管者、价值冲突的协调者、利益失衡的平衡者、公益事业的合作者[10]。企业生态化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先进理念,具有一定正外部性,企业不会主动实施它,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
第一,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的约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要求企业由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保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违规企业进行关闭、停产或整改等处罚;区内企业陆续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三废排放情况,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政策激励。企业的生态化行为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传统发展方式下企业行为具有负外部性。企业作为盈利组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企业生态化改造需要政府的激励。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法规给予支持,如《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支持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发展,尤其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领域的工业企业的支持,对企业生态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3.2.2资源环境的约束
生态环境是企业发展的载体,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它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条件。试验区资源丰富,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5%,占全国的13%。但是随着资源价格上涨,劳动力、运输成本增加,试验区资源分布问题等,区内企业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同时试验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森林覆盖率低,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和治理。面对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试验区企业进行生态化发展才能逐步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3.2.3社会公众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价值观和消费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人们不仅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产品是否为绿色产品,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试验区是工业区与居民区组成的园区,周边居民及农牧民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加关注企业的行为。若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势必会对周边居民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同时,试验区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又有着青海省最大的湿地面积,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试验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社会公众对其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对试验区企业提出了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3.2.4市场竞争的推动
市场竞争和生态竞争的“双重竞争”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主要趋势[11]。生态化发展也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当前大多企业对于生态化发展还处于观望状态。在激烈的竞争下,企业若能抢先进行生态化发展,以生态环保型企业形象和绿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可以抢占绿色市场的制高点,赢得市场占有率。
试验区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具有对资源的依赖性、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产品的可延伸性和产品的无差别性等特征[12];同时以重工业企业为主,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是试验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区内企业逐渐意识到生态转型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求改变对资源的依赖;生产绿色产品,抢占绿色市场,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3.2.5科技创新的驱动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生态化发展的助推器。若想实现节能减排、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则需要进行生产设备革新、生态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创新等。
然而,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工艺技术等创新,需要强大的科技环境支撑。试验区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环境较差,不能满足企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试验区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得到了提高,实现了钾、钠、镁、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发展下游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奠定了基础。但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企业生态化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明显。
4 结语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企业生态化内部动力是牵引力,外部动力是推动力,两力相辅相成。然而,企业生态化发展带来的利益诱导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生态文化尚未形成等导致企业内部动力的牵引作用不明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试验区科技创新环境较差,资源环境问题、社会公众、市场竞争等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外部推动力不强。
企业是生态化发展的主体,内部动力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部动力通过内部动力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对生态化发展的认识,树立生态化意识,提高生态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应不断完善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科技投入,为企业生态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技服务。社会公众则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用消费来为企业投票,倒逼企业进行生态化发展。
[1] 刘俊贤.中小企业生态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6(11).
[2] 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03(2).
[3] 赵宗福.2013年青海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徐建中,马瑞先.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7).
[5] 安新华.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发展的动力研究[J].特区经济,2010(12).
[6] 熊新忠.论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发展之驱动[J].改革与战略,2011,27(2).
[7] 魏光兴.企业生态化与企业管理生态化辨析[J].商业研究,2005(19).
[8] 林晓言,王红梅.技术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韩岫岚.注意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J].中国工业经济,1996(7).
[10] 帅萍.可持续发展企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1] 吴承健,胡军.绿色采购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12] 王建军,曲波.资源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F207
A
2096-0298(2015)10(c)-115-04
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13BJY001);青海省软科学科技项目“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2013-Z-601)。
康艺铷(1990-),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
周枭(1989-),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
王建军(1965-),男,陕西宝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企业战略与运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