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2015-07-17黄凯茜
黄凯茜
[摘要]在新课程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地理教学内容,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进生活,真正地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26
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教学难度较大。面临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到底该如何进行改革呢?在课堂上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怎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新课程教学经历,谈谈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地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地理教学本不是难事,但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教材上都有什么内容,内容知识是怎样安排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是否有跨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障碍等,教师都要进行思考。再次是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问题。即使教师对教材理解多么透彻,专业知识多丰富,如果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有问题,不能让学生听懂,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要有层次性,易中设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避免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照本宣科。在新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后,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例如,在学习“地理差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说说南北方之间的环境、气候、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差异等,让学生充分合作充分探讨后,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这是一个较为活泼的学习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越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成效就越大。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例如,让学生小组准备教案,小组代表进行课文教学。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讲解,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也会收获甚多。然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都仅仅局限在书本教学,知识的扩展也是仅仅靠教师进行口头补充,教学显得很苍白。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普及,应该积极将新技术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自然气候的多样性”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做PPT,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气候下的植被景观、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以及不同气候对动物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加强学生课后知识巩固,让学生在拓展中收获更多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有自己独立思考、整合、归纳、总结等知识消化过程。课后作业就是学生消化知识的好途径。在布置地理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挑选练习本上的综合题型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有大致的方向,并对考试有一定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布置更为灵活的作业。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野外的探究活动,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探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气候特点以及植被的特点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对知识进行运用,这也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我们就活在这地球上,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地理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抽象的,学生只有自己领悟,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看法和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社会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进生活,真正地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