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热点“国家公祭日”探析
2015-07-17王勇
王勇
[摘要]“国家公祭日”是2015年的高考热点。通过阐述“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以及与教材的链接点,再结合相应的试题,望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复习、掌握这个高考热点。
[关键词]高考公祭日背景教材考点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96
一、历史背景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自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习近平在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二、 教材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体现了()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析:题目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作用,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促使人们以史为鉴,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故选择C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促使人们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表明()
A.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应排除。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开展相关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C选项的内容;D选项谈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为C。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材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物质的决定作用,B、C、D与材料没有关系,故选择A项。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