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造的追梦人

2015-07-16林晶晶

党员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院士机器人

林晶晶

熊有伦院士(左二)一行莅临指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走进熊有伦院士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书多:办公桌上厚厚地摞着专业书籍、学术期刊,而桌后的几个大书柜里,更是挤满了书,其中不乏原版的外文专著。我们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到,中午两点,熊有伦院士已经端坐在办公桌前处理工作了。

已当选院士20年的熊有伦,语速不急不缓,态度和蔼谦逊。他说自己年轻时深受 “向科技进军”号召的影响,养成了一辈子追求科研的爱好。40余年的追梦生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熊有伦仍旧壮心不已。

不懈追梦科研路

1939年,熊有伦出生在湖北枣阳的一个小镇。1956年,国家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号召,年轻的熊有伦心潮澎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大机械专业。对科研的爱好,从这时开始养成习惯,而熊有伦的勤奋与天赋,也让他在追梦的路上快步前进。

研究生毕业后,熊有伦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67年,他和几位年轻教师一起,带着10个学生在无资料、无经费、无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了“曲轴动平衡自动线的设计”。上世纪70年代,他们所在的科研组完成了两个“加工中心”科研项目攻关,一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个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78年,他破格从助教升为副教授,在那个刚刚恢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年代引起了很大轰动。199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他被称为“奇才”!其实,这位“奇才”50岁以前,每晚要工作到凌晨2点。“奇才”出于勤奋,如今他仍然耕耘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前沿领域。

1980年,熊有伦作为访问学者来到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 英国一位教授的报告指出自动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英国社会为降低失业率,限制工厂里使用自动化系统,结果导致工厂乃至整个制造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差,失业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至今,以机器人、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化革命浪潮已经势不可挡。熊有伦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要基于从目前的体量大,转而追求质量高、结构优,实现绿色、智能和服务,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

“机器人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最重要的作用体现于能力放大和辐射效果。比如一台售价几亿元的重型水压机,配一个机械手就能力倍增。同时,机器人可运用到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各行各业。这对我们建立智能社会、智能社区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

采访中,熊有伦院士言语简短,一旦谈起他的研究领域,顿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多年来,熊有伦在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制造、机器人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出成果。

2014年6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熊有伦为之振奋:“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的总量,全球年增长率为9%,中国是17%。”

中国“智”造梦之队

“以后去超市购物,可以直接将一购物车的货品推出出口,通过‘RFID自动结算,而不再需要逐个扫描二维码。我想,这一天很快就要到来。”熊有伦所说的“RFID”,就是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2014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其相关设备获得日内瓦金奖的科研项目——“高性能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与技术”。

RFID即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以远距离收发和整合,无线、高效、快捷。RFID和传感器结合起来,可将物品的物理量包括温度、压力等数据,接收并上传到物联网上,将信息的传感和传输集合到一起。这种装备本身是一个机器人集成方阵,是机器人模板的元件之一。目前,熊有伦团队研发的此类装备居国内最高水平,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中国制造加速升级成为中国“智”造,这是熊有伦院士以及他的创新团队的雄心壮志。团队硕果累累,成果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企业,如丁汉院士主持研制的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体系。在实际中,由于机器叶片的磨削和抛光对技术要求极高,以往通常靠人工操作,而操作车间里粉尘多、噪声大、环境差,工人们需佩戴着面罩工作。该体系不光可以在航天、轿车等模具制作的过程中代替人工磨抛,而且加工功率和质量均提高了一倍,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这支有创造力、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包括丁汉、尹周平、熊蔡华、杨文玉、孙容磊、王瑜辉、陶波、黄永安等科研人员,形成了以院士领衔,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等为学术带头人,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学术团队,甚至吸引了来自德国、加拿大、新西兰、香港等地的高水平专家。熊有伦说,这支国际化的队伍,要在机器人的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

严慈并济师者心

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熊有伦正忙着新版《机器人学基础》教材的修订工作,还在考虑本科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他非常欣慰地说:“机器人学是一门非常新颖的综合交叉学科,年轻人普遍很有兴趣。”在编写教材和修改教材的过程中,他也认为必须以科研为主导,编者具有创新思维,读者才能从中得到创新的启示。

教书育人,熊有伦注重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和特征,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他认为,研究生的选题要有挑战性,有梦想、有毅力,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严师出高徒,熊有伦的“严”主要表现为严谨治学,而非疾言厉色。有一次,一位博士生将论文在预答辩前交由熊有伦审阅。熊有伦邀来几位导师仔仔细细地阅读讨论,将一条条意见认认真真地列在纸上,一个下午才审完两章,令学生敬佩不已。

上世纪80年代,熊有伦从日本购回一部机器人,价格极为昂贵,他交由实验室中的两名研究生负责调试。一天晚上,有个学生突然飞奔至熊有伦家中:“熊老师,不好了不好了,机器人调试出了问题。”熊有伦第一句话是:“人有事么?”得知只是学生将线路接错、机器人产生故障后,熊有伦连声说:“不要紧。”事后反复安慰叮嘱学生:“机器人力量较大,又是钢铁做成,一定要注意安全。”

多年来,熊有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博士后1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已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担任要职或技术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熊有伦院士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长期坚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熊有伦院士很忙,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两个中国科学院的咨询项目,还有学术研究、指导研究生等重任。今年76岁的他,马不停蹄,但神采奕奕。我们钦佩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激情和创新进取,他却说:“一名科技工作者,能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一点力量,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院士机器人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机器人,让未来走近你
院士速递